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以民为本与时俱进

| 浏览次数:

           

  

   

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柔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历史兴衰,人心向背,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盛衰。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民心为本,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谱写着一曲振兴中华、长盛不衰的壮丽篇章。  

一、以民为本,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它使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让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是,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没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历史证明,民心向背定成败。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在孙中山到毛泽东的艰苦探索中,终于找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议会民主的失败和人民民主的成功,为我们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和实践的证明。中国近代历史表明中国社会的一元化结构和它的集权分权运动方式,决定了建设中国议会政治的努力必然失败,而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形成的人民民主必然成功。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任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凌的历史,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天翻地覆的奥秘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得到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中国的建立,充分证明了这一历史的英明论断。  

二、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变革,翻开历史新篇章的力量源泉
    2007年10月21日,党的十七大审议并通过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党章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新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党章自1922年确立之日起,便在遵循马列主义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从我党一大到六大的良好开端、逐步发展,到十二大至十四大的重大发展、在改革中探索,再到十五至十七大的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章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根本宗旨。  

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是共产党最基本的的历史使命,也是历史赋予共产党的重大责任。正确地判断和认识时代,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出发点。列宁曾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认知,我们党才能在一次次的历史转折时期,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根本,不断完善执政理念,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可否认,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曾经遇到了很多障碍,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大炼钢铁”等全国运动,这些错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遵循党的宗旨,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澄清一些重大的思想理论是非,对于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认识,从当代世界历史条件和国际局势的现实出发,做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我们党“和平与发展”的新的时代主题观,召开了对党和国家至关重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以此为起点,坚定地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了历史经验,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五个方面的成果,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成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所有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改变,让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04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700多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政治文明、社会稳定和谐、民生显著改善。这30年里,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让人民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我们面对过南方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不期而至的汶川大地震等大灾大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我们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教育卫生方面,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全国录取大学新生仅有27万名,而到2010年全国录取大学新生达到了657万名,全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成为世界高精尖人才。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起,又开始实施师范大学生免费教育试点。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  

卫生方面,中国医生数量世界第一,逐渐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  

科技方面,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这些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体育事业方面,从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后,中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将金牌总数猛增到了51枚,取得了骄人成绩。  

社会保障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的国际贫困(赤贫)线标准,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6.24亿,到2010年降至1.5亿。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由建国初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并逐渐完善制度,增加覆盖面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战略和策略思想指导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力量。  

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三、以民为本,与时俱进,党引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新天地  

邓小平奠定的和平崛起的战略,得到了我们党新的一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储存的整体”,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的提出与确立,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和持续的发展,更加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促进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继续有力地将中国的和平崛起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在追逐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根据国情民情带领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是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大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恩格思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民为邦本、本固邦和”。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才能使一个政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长盛不衰;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才能构建好和谐社会,使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关热词搜索: 为本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