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改变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现象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并专门就中心镇培育、建设等问题下发了文件,目前各地工作也全面启动。但是,在推进中心镇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一是行政区划中的政府性因素阻碍了人口与资源向中心镇的聚集;二是规划的滞后影响了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土地、计划生育、户籍等农村政策与中心镇的发展不配套;五是建设资金的不足制约了中心镇的发展速度;六是管理权限的不足压抑了内在的发展活力。作为我们欠发达地区的碧湖镇,在建设中心镇过程中还需面临一些特殊的因素,如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
下面,我们结合碧湖镇实际,就如何加快中心镇培育与发展谈一些初略的想法:
一、碧湖概况
碧湖镇是浙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镇。全镇下辖5个办事处,5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镇区人口1.2万人。全镇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80多平方公里,山地5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633.35公顷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3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9.66亿元,农业产值2.67亿元,财政税收总收入69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8元, 1998年曾被列入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136个省级中心镇之一,2007年3月被评为“丽水市十大魅力乡镇”。2007年5月被列为浙江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中心镇。
二、碧湖中心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城镇功能与产业定位不妥。首先是撤扩并后原四乡一镇合并为现在的碧湖镇,这种体制的变革并未为碧湖的发展注入体制性动力,其实际发展进程就像“挺着大肚子的现代人穿着解放鞋走路,搽不上时代的列车向前奔跑”,丧失了诸多发展机遇。其次是计划经济以粮为纲成为产业发展的桎梏,工作上的“高压线”。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支农经费薄弱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产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低效的耕作方式长期影响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此外,由于产品支撑建设资金缺乏,城镇建设缓慢,镇容镇貌变化不明显,城镇功能弱化,集聚功能不够突出,城镇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工业发展滞缓。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干,兴镇必先强工,建设中心镇有赖于通过工业化完成资本积累,富益于民,以便在市场化经营运作中,有足够的财力用以支持。而碧湖工业星星点点,都以民房为厂,作坊式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基础薄弱,工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二产比重明显偏低,远远滞后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群众还没能或很少能从工业化当中获得利益,碧湖产业区块开发功能尚未显现,其对中心镇发展的资金、人口、信息、管理等要素支持力还不强。许多业主看中碧湖的区位、环境优势有意投资后,常常因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而流产。
3、体制、政策不配套。计划生育、户籍等农村政策与中心镇的发展不配套,农民“离乡不离土,进城不入户”观念根深蒂固。土地资源不足影响了中心镇发展的后劲,“吃饭”和“建设”二方面对土地带来的压力很难得到缓解,况且我镇所有建设用地被纳入镇区总体规划内,已没有今后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出现了有投资项目却没有土地可供的局面。此外,项目审批、旧城改造、城镇综合管理等权限的不足也压抑了内在发展活力。
4、建设资金和经验不足。作为一级政府尚未建立独立的、稳定的财源体系。信贷资金因政策限制无法投入;上级财政对中心镇建设无法起主流作用。另外,碧湖镇非常缺乏一批懂专业、有特长、肯钻研的城镇管理、经营城镇技术人员,这将给碧湖今后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牢固。碧湖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只勤于耕作,无意改行创业,只求温饱平安,不愿冒险工业,即使参与了,也只小打小闹,作坊作业,难以成规模。
三、加快碧湖中心镇培育与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千年古镇——碧湖,如何焕发青春活力? 我们认为:一要看清形势;二要找准定位;三要狠下措施。
(一)看清形势
就是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形势及碧湖本身的优劣势来看碧湖中心镇培育的机遇和挑战。要看到: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好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国又将吹响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号角;我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产业在升级,发展模式正在转型中;丽水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迅猛,发展加快,氛围浓厚。而作为碧湖还有一些明显的优势:1、区位优势。碧湖镇倚瓯江居北而立,距丽水市中心仅 20公里 ,“50” 、“53”省道在镇区南侧交汇。在建的“两龙”高速和规划建设的“丽浦”,“丽衢”铁路亦在本镇区域通过。南通福建,北上衢州,东与青田交界,西与松阳相连,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显著。2、资源优势。碧湖平原地处瓯江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历史上丽水市有名的四大粮仓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同时碧湖旅游资源较为丰实,是生态旅游最佳区位。镇内有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至今1500多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充满民风民俗韵味的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古樟树群等生态旅游资源,古堰文化醇厚,是丽水市委市政府“古堰画乡”建设的重点区域。此外,碧湖山地、劳动力等资源也十分丰富。3、空间优势。从地域态势分析,丽水主城区周边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碧湖平原在中心城市今后空间拓展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碧湖区块与丽水水阁工业园区相连,随着水阁工业园的建成,必将对碧湖发展形成有效的辐射和带动。4、政策优势。在浙江省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的进程中,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碧湖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把碧湖镇列为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省级中心镇培育工程,全面启动了碧湖产业功能区块开发,不断向碧湖注入资金,强化“造血”功能,为碧湖借力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特别是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打开工业用地的瓶颈制约。5、传统集市优势。碧湖自古以来是商品交换繁华之地,为丽水、松阳、云和、青田等周边一带集市贸易的中心。现在碧湖仍保持着农历逢一或六为市日的习俗。市日赶集人东至丽水市郊,南至青田乡村,西达云和石塘、小顺镇,北至松阳裕溪,丽水老竹。农副产品、畜牧产品、手工制品等商品齐全,人流拥挤,信息灵快,各种物资交易非常活跃。
(二)找准定位
就是要根据省、市、区的战略决策,结合碧湖实际,紧紧围绕以建设丽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团为目标,坚持发展工业优先,坚持农民增收优先的原则来谋发展、干发展。
根据碧湖的现状和特点,要使碧湖镇早日成为浙西南中心镇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要大胆创新、加快步伐,既要做好“破”的文章,又要做深“立”的课题。所谓“破”即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要求,拉大镇区框架,大胆实施“北开、西展、南拓、东伸、中兴”发展战略。所谓“立”就是以“工业强镇、旅游名镇、千年古镇”为发展定位,把碧湖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为特色,集贸、工、农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镇,使碧湖中心镇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实现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实现活力碧湖、生态碧湖、和谐碧湖之目标。具体为: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把碧湖建成“一产”高地,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增加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把碧湖建成“二产”中心。通过对现有老企业技改提升,使之焕发出新活力;以产业区块开发为抓手,积极招商选资入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实施腾龙换鸟策略,提高原有园区产能和效益。三是努力发展特色旅游,把碧湖镇建成“三产”胜地。通过发展乡村农家乐、城郊型温泉渡假休闲等特色旅游,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发展。
(三)狠下措施
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出实招、下狠招,扎扎实实以碧湖产业区块开发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化;以拉开镇区框架为抓手,大力推进城镇化;以发展绿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实现碧湖的“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把碧湖建设成为产业支撑强,人居环境美,文明向上,充满活力的丽水市区“后花园”。重点是:
1、科学搞好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决定城市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碧湖规划: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根据本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中心镇进行合理定位,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作为城市定位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注重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二要坚持合理布局,明确功能。要注意拉开城市组团的框架,科学定位组团功能区块,让农民进程、工业进园、住宅进区、商业进市。三要坚持有机衔接,稳定实用。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因领导的意愿、人事的变动而改变。
2、加快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基本保障。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建设与碧湖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重点是抓好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消防设施、教育文化场所、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以镇村群众低保为重点,以社会救济、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和多渠道筹资机制;构建以镇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公共交通网;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在岗轮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使中心镇服务功能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3、提升管理能力。一是增强社会综合治理防控能力,建设镇治安监控视频网络,强化全镇社区化管理工作;二是优化整合城镇发展公司与城建办力量,理顺关系,强化镇区交通、镇容、社区服务与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提高政府自身管理水平;三是积极争取部门支持,逐步建立快捷、有序的市政管理体制机制。
4、注重体制创新。一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中心镇内设机构,理顺条块关系。二是要充实中心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依法下放行政职能,赋予中心镇政府项目审批权、旧城区改造审批权、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权、交通管理权等管理权限。三是要在涉及中心镇的审批、备案、核准中,做到能快则快,特事特办,并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四是要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储备机制,增强政府依法调控土地市场能力;五是加快中心镇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条件限制,为中心镇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4、优化政策扶持。一是在中心镇区域内收取的各种规费、耕地开垦费以及对原划拨土地收取的租金,原则上全额返回中心镇。二是在中心镇区域内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荒滩荒芋开发等获取的新增用地指标以及在土地出让、置换中所得的收益等要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中心镇。三是地方税收超收的部分资金也应提高比例返还中心镇。条件成熟后,要建立完善规范、有利于中心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四是对在中心镇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在符合有关政策条件下,提高标准给予补助或奖励。五是要建立区中心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中心镇新办工业和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六是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中心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应给予优先和倾斜,并帮助包装项目,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
5、更新思想观念。旧思想、旧观念历来都是社会发展的羁绊,碧湖的中心镇建设同样面临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针对碧湖现状,重点是破除“五种思想”,树立“五个意识”:即破除“自以为大”的“大碧湖”思想,跳出碧湖看碧湖,横向比较看碧湖,树立危机意识;破除“养家糊口”的农业思想,坚持无工不富,加快推进工业化,树立工业意识;破除“自是其乐”的小农经济思想,敢于、善于做强做大,树立发展意识;破除“只管自富”的先富思想,坚持先富带后富,树立共富意识;破除“无所作为”的等、靠、要思想,千方百计谋发展,树立开拓意识。
中心镇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的关节点。我们要从农业、农村、农民对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搞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镇功能,更好地发挥中心镇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培育 对策 思考 发展 中心
上一篇:乡镇民俗文化节文艺演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