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学习是当今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现代教育观认为:一个人今天的学习方式应与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相适应,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适应性的切入点。文章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内涵,从分析教师在日常开展合作学习方面存在的误区入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从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出发对合作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意义 教学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事业的成功除了建立在个体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之外,还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各国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虽然不尽一致,但基本特征相同。我认为,学校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下,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学习追求,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准则,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活动。
二、合作学习的误区
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但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谐的现象。
(一)合作小组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到六人小组,座位的编号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于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合作小组只作不合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问题叽叽喳喳讨论时,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这一组插一言,那一组提一句,有时候学生在下面走神,老师也相应地在讲台上开小差,这种对学生来说云山雾罩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言自明。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便命令停止交流。也有的教师引导过剩,过多干预。合作学习前苦口婆心确定目标,合作学习巡视检查时偶尔发现了问题马上跑到讲台“悬崖勒马”,随意扰乱学生交流思路,打断合作进程,这种不合时宜的引导必将使学生的自主意义降低,削弱合作学习的效果。结果,出现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便草草收场。有的学生乘机开小差,说空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三)合作小组是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难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多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因此,只不过有人能够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不参与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些不参与的学生来说,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不认真更容易暴露,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倒是安全的。所以,合作小组成了不参与者的“避难所”。
(四)合作小组里有“越俎代庖”的现象。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为了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切实推动学生的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以期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真正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所谓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就是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而不同成员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合作学习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也就是“考虑组内成员间性别、组织能力、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活跃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学生脾气性格、学生高矮、视力好坏等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优化分组”。这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二)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所谓小组合作常规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简而言之,合作常规的制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常规主要包括明确目标,共同努力、资料共享,体现合作、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这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共同努力
目标是小组共同的努力方向,在小组内建立目标以来机制是小组合作常规的初步阶段。所谓目标依赖机制指小组内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依赖。在这种合作性的目标结构下,小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打破了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推动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2、资料共享,体现合作
资料是小组成员之间主要纽带之一。目标依赖机制建立后,我们还需要资料依赖机制来维持和巩固目标依赖机制的实施和进展情况。所谓资料依赖机制指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要想成功必须分享。由于资料共享,任务的关联性很强,大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都会产生兴趣并表示关心。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互帮互教,从而共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3、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其重要原因就是分工不明确。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总结人、联络员等。
小组长: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总结人:负责总结小组的主要结论并能清楚地说出来。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
这些角色不仅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从而形成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
(三)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时候,教师最好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合作中出现的情况予以及时地引导、鼓励,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得高兴又有所收获。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很喜欢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但往往不等学生讨论完毕就喊停,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讨论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等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1、常规式。以固定的4-6人小组为基本单位,由全体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主题,各小组成员展开互助合作。一般以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为基本流程,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精讲基础上的。教师精讲是后期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的精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前景,同时还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目的。
2、自由组合式。打破原先4-6人合作常规,可以将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任务的一部分,然后回到原小组中,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组内同学,从而全面掌握全部学习。自由组合式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组合的随机性大,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其他任务学生进行合作,保证了小组活动信息的丰富性。
3、比赛式。即在合作中采用比赛的方式,在比赛中体现合作。比赛式合作形式活泼,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评价,使小组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五)多一点鼓励,多一份肯定
很多时候农村孩子或者金口难开,或者由于羞涩、紧张,有许多说话说了半天却表达不够准确。这时教师一句简单但言辞诚恳的“你真棒!”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往往会出奇地好。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份肯定。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小组合作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热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对在小组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从而引导其他小组和同学向他们学习,最终使小组学习收到好的效果。
四、合作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的效果
实践证明,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较好地发挥了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经过实践证明,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后,学生对学习参与热情大大增加;小组成员的责任感也强了; 在此同时,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我还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人格和心理也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一)学生对学习参与热情大大增加。
在有效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特别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事实证明,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这种特别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增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增强了。
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因此,有效的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大大增强。
(三)学生学会了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在小组中与他人友好合作,就需要掌握许多社交技能,如“表达感谢”、“自我介绍”、“说服他人”、“有礼貌表示不赞同”等,这些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并且懂得了“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欣赏”。
(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通过试验和练习,逐渐熟悉了各种社会角色,逐步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在有效的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合作分享、学会了互相帮助,这些都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宝珏.合作学习的八大策略.
(2) 秋竹.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策略.
(3) 吴妮娜,沈旭林. 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J]. 小学语文教学. 2003年第10期.
(4) 谢洪峰.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J]. 小学语文教学. 2003年第11期.
(5) 刘春双,薛连宝.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J]. 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
(6) 李伟诗,王卓. 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7) 杨葳 .低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创新.
(8) 佚名.“小组合作学习”点滴谈.
上一篇:村主任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