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当前农村安全饮水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 浏览次数: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事关农村居民生存、生活、生产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也是地方县市抢抓扩大内需机遇、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用水状况和卫生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日,我们联合水务、农业等部门深入全市有关乡镇、村组,采取座谈、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形式,就全市农村安全饮水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一方面总体运行平稳,群众受益广泛,社会预期强烈,促进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预算计划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后续管理堪忧,阻碍着安全饮水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一、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慨况  

自2006年以来,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实施县市。五年来,该市高度统一思想,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将这一德政工程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确保工程长期造福人民群众。           (一)项目资金投入。全市2006年至2010年分十三批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资金109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5640万元,省财政投资2392万元,市县及地方配套2885万元。  

(二)项目建设管理。  

1.落实分类工作责任  

该市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技人员,负责全市饮水安全项目施工技术。市政府分别与各项目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集中工程和分散工程责任状,集中工程的责任人由乡(镇)长担任,分散工程由抓农业的副职担任。与此同时,为责任到项目、到人,确保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市水务局与项目村签订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协议书,规定了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形成项项有落实、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2.抓实项目施工管理  

在项目建设管理上,突出五个方面。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全市所有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主体和总项目法人为市水务局,各乡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在管材及设备采购方面,进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三是严格实行监理制。聘请专门的水利水电监理公司承担饮水安全的监理任务,实行总监负责制,并配备了现场监理工程师和现场监理员。四是加强合同管理。对饮水安全工程中的管材和土建施工严格按合同管理,土建项目严格按进度和审签程序支付工程款。五是资金实行专帐专户管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资金设置有专帐和专户,封闭运行,工程资金严格实行报帐制,杜绝不合理开支,并预留项目质保金。  

3.健全建后管理机制。全市已建项目建后管理有三种基本模式:上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专人管理,水费价格由县级物价主管部门核定;村级组织兴建的小集中工程一般由村委会指定专人兼职管理,水费的收取标准由村委会根据工程运行成本核算确定;第三种管理模式是村民小组或联户兴建工程的管理,由联户推荐一名务实、勤劳、有威望的村民兼职管理,水费标准由受益户议定。  

(三)项目实施成效。5年累计兴建饮水安全工程248处,其中集中供水198处,分散供水50处,惠及 20个乡镇、579个行政村、4.8万农户,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3.9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4.1%。项目工程建设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受益广等特点,加深了干部与村民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正视当前农村饮水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成效显著,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边远乡镇人畜饮水异常紧张。全市北部和南部山区6个乡镇经济条件差,受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的制约,饮水安全人数仅占总人口数的60%左右,受益面较低,人畜饮水异常紧张,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二)预算计划明显不足。中央、省确定的饮水不安全人数是根据2005年专项调查时,按不安全饮水因素和水源枯竭影响来核定的,明显与现实情况不符,导致上级下达的安全饮水工程计划缺口较大,民众反响强烈。如桥头河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全村有1200多人,当时按300元/人的计划上报后,上级却仅批复了526人,表面上看数字较大,实际却造成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困难重重。  

(三)竣工水厂负债运行。经统计,全市现有投入运营的25家水厂共负债3100万元,其中建设直接负债占六成以上。同时,农村水费收缴难度大,特别是一些不收基本水量水费的水厂,生产成本较高,更是运作艰难。  

(四)日常管理维护缺位。一些规模较大的水厂点多线长面广,农村居住院落分散,地势落差大,供水设施维护量大,管道损毁时有发生,偷漏水严重,导致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三、理性分析安全饮水问题的成因  

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有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有客观现实方面的难题,既有资金计划的不足,又有设计管理的缺陷,可谓简单而又复杂,各种因素交织而成。  

(一)安全饮水资金范围与农民安全饮水的需求侧重面不同。当前,政府安全饮水资金侧重解决高氟、高砷水质的污染和血吸虫疫区以及水库移民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而在不少边远山区乡镇人畜饮水困难,严重缺水。  

(二)批准投资的资金标准与工程实际投资标准不一致。安全饮水的标准按人而定,标准统一,相对于地势平坦的地方比较合理,但对于山区农户而言,居住分散,山高林密,管网铺设困难,耗材量大,因此现有投资标准明显偏低,导致新建水厂在竣工投入运营时已经负债累累,运转艰难。  

(三)有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有些农村地形复杂,地质勘探、地形测量未能有效到位,缺乏科学的设计论证,导致有时水源选择失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龙塘镇集中工程由于水源选择和沿线铺设管道用地矛盾,引发了阻工、上访等问题,给该工程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四)建后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是水厂管理人员身份未明确,福利待遇未保障,导致日常管理涣散,效益较低;其次是现有水厂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饮用水流失严重,日常损耗较大;再次是水费标准不一,收缴随意性大,导致群众反响强烈。  

四、积极构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运行新机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按照这一目标,现阶段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工程实施力度,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积极构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运行新机制,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抓实项目规划评审。要根据贫困山区县市的特点,适当提高安饮工程人均投资标准,使山区改水工程更有力地推进。要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效开展安全饮水工程布局,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减少失误。同时,财政部门要全力参与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审工作,加强项目跟踪监管,提高项目建设效益。  

(二)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集聚引导作用,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安全饮水的进程呼唤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目前,在具体参与农村饮水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一种协作机制,多头管理、分散工作的情况突出,资金使用的效率不高,潜在优势和整个系统的综合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如果把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和管理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整合起来,如通过资金配套使用、联合发文、列入规划、技术指导、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管理机制,出台鼓励公益组织参与安全饮水的措施,发挥公益组织的独特作用,克服部分公益组织单兵作战、独立帮扶的缺陷,以实现功能补充,形成综合优势  

(三)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提高管理效益。要按照自来水厂的实际资产构成严格产权登记,明晰相关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和义务。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实际上绝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其进行产权登记鉴定,并登记造册,提高管理者的责任,严格执行资产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有关规定,防止国有集体资产流失。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工作制度,抓好管护、维修工作,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质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征收水费,实现“以水养水”,确保工程发挥效益,从而扭转“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的不良现象。对一些规模小、效益低、辐射面窄的供水厂可采取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整合,统一经营管理,降低日常运行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四)完善水资源政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认真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缴管理,严格做到征收执行到位、收费标准执行到位、计量收费执行到位。要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推行用水户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对供水成本较高的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或补助。政府职能部门要督促管理单位定期对水价、水量、水费收支特别是工程维修使用情况进行公示,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减轻农民负担,让群众能够长期吃上放心水、明白水。  

相关热词搜索: 饮水 状况 思考 农村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