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新增耕地 发展油茶产业的思考
XX市从2008年起利用土地整治项目,选择土体深厚的林地、草地,新开成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我们称新开的耕地为新增耕地。2009年全市已验收0.84万亩,2010—2011年计划新开耕地3.2万亩,三年全市新增耕地4万亩。如果新增耕地不利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泥石流,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损害农民的利益。本人就利用新增耕地,发展油茶产业,思考如下:
一、 新增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放荒严重
据调查,2009年全市经过验收的新增耕地就有8404亩,有4成在放荒。
(二)油茶只栽不管
2010年全市利用上年新增耕地,完油茶造林面积5000亩。只有市林业局、市科协办的500亩示范点,正常管理,长势较好,起到示范效应。其余的4500亩,都没有得到正常管理,草比油茶苗高,如果今年再不管理,几乎没有长成油茶林的希望。
(三)科技含量低
一是管理粗放。虽然我市引进中关油茶投资公司在承包开发,但管理十分粗放。只进行割刺,对树盘的杂草不清理,不进行松土,只铲一点土。盖一个象征性树盘,应付了事,施肥后杂草长得更快。二是寒冷季节栽苗不利成活。有的农民在12月至1月栽苗,由于地温低,油茶根系不活动,土壤有水,根系无法吸收利用,地上部水分蒸发在进行,油茶苗易风干,成活率不高。
(四)水池利用效率低
按照土地整治要求,每30亩地设1个水池,每个水池 30立方米 。有的30亩相距几个坡,用水极不方便。同时修水池的质量不高,漏水现象严重,无水可用。
二、 主要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新增耕地种植油茶
一是新增耕地的土壤条件最适宜种植油茶。新增耕地土层深厚,绝大多数在1米以上,并且都是黄泥土、红黄泥土,前植物是油茶、马尾松、杉木、杜鹃等酸性土的指示作物,而且光照条件好,有水池、机耕道配套。坡度在20度以下,土地平整梯化,是建设油茶高产经济林的理想场所。二是发展油茶效益好、风险低。栽植油茶良种2年生嫁接苗,按管理果树的方法管理,采用地膜凹形覆盖新技术,第3年始果,第5年投产,第6年亩产茶果可达 500公斤 ,产油 30公斤 ,收入1000元以上,同时茶油是保健食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二)科学规划,开垦服从利用
项目选点时应请林业、农业科技人员到场,拟定开垦、利用实施方案,凡能种植油茶的就开垦,不能种油茶就不开垦。力争做到达到当年开垦,当年利用。实现土地开垦与油茶产业同步发展。
(三)整合智力资源,组建油茶产业智囊团
发展油茶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组织从事林业、土化、植保、果树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油茶产业智囊团,研究制定XX市油茶栽培技规范,指导油茶田间管理。借用管理果树的方法,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手段,推进油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四)整合资金资源,做强、做大油茶产业
建议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土地整治项目收益中拿出一部份资金,扶持油茶产业,每建1亩油茶高产林补助1000元,分4 年兑现,第一年400元,以后每年200元。经次年验收合格,兑现上年补助。同时,整合林业、农业开发、扶贫等项目资金,集中发展油茶产业,按照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验收标准,统一购苗。由出资单位组织实施。
(五)合理布局水池
按照每亩 1立方米 的标准,每10亩建成1个小水池,可大大降低用水距离,减轻农民负担。
(六)推广地膜凹形覆盖新技术
本人采用地膜凹形覆盖栽培油茶,设地膜凹形覆盖、常规覆盖2个处理,以露地栽培为对照。试验结果:地膜凹形覆盖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常规覆盖提高11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生长量(高度)分别比对照、常规覆盖增加48.6%、16.2%。证明地膜凹形覆盖具有一般常规覆盖的保湿保温优点,又能集中天空降雨,补充根际水分,有类似滴灌的效果。地区林业局曾在试验点开过现场会。经贵州省科技情报所查新证明:采用地膜凹形覆盖栽培油茶国内未见报道。每株盖地膜 1平方米 ,地膜成本价为0.24元,每亩100株24元,按目前市场行情,只能购买7株油茶苗。地膜凹形覆盖栽培油茶,减少死亡11株。同时生长快,有望提前投产。
(七)组建油茶产业协会
由生产大户、企业、科技人员、关心油茶产业发展的行政领导,组建XX市油茶产业协会,采取政府+行业协会指导油茶产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油茶 耕地 新增 思考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