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乡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并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结合通山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通山乡的现状
通山乡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乡,地处偏远,距县城62公里,与三台县鲁班接壤。全乡幅员面积36.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5440户,总人口17207人,耕地面积13413亩,林地面积25013亩,森林覆盖率为40%。2009年实现13420万元,财政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个人存款余额人均4500元。经济发展以生猪、小家禽畜、水产养殖为主要支柱,并以劳务经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灾后重建,现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蓬勃进行之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制约因素: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是“两缺一少一弱”。
一是“两缺”:软硬资源和资金缺。软硬资源缺指自然资源与人才;资金缺是指财力连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生产性投资甚微,对财政拨款和借款的依赖性很大。“一少”就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甚少。“一弱”就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为乡内交通干线不完善,通乡出境主干线急需整治,村道断头路多。新村及集镇建设规划尚需完善;旱湾死角尚存,全乡蓄水能力差等方面。
二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农民增收慢,路子少,增产不增收问题严重。
三是乡镇企业起步晚,个体和私营企业未形成规模,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都十分低下,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无规模欠档次,无特色经济。
四是意识封闭保守,对新思想观念接受慢。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特色农业立乡,劳务经济强乡,第三产业活乡,稳定进促发展”总体战略取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集镇建设为突破口中,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进通山“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乡实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规划
乡镇
二五
上一篇:乡镇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下一篇:2010年上半年计划生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