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是教师最神圣的职责。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也要不断地变化,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然而,教师如何运作才能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呢?根据病理实验课教学工作中的经历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探索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应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自学能力;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7)02—0115—02
迄今为止,传授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有效教学手段。然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能体会到,很多时候,老师授课非常努力,而学生们却听得非常乏味,甚至出现课堂上学生睡觉的情况。这时候,老师总是觉得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却往往忽视自己教学的质量和方式。
随着《新大纲》的实施,教师们应该更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并为此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学科,是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法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病理学主要研究和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及其后果,尤其十分注重介绍各种疾病状态下各器官或组织所发生的形态学改变,因为它们对某些疾病,如肿瘤、结核、病毒性肝炎、肾小球肾炎、心脑血管病等诊断以及对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围绕《病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为从事《病理学》教学的教师所重视。作为一名年轻医学病理学教师,笔者在利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的同时,也充分地利用一切条件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上课前尽可能地从各种渠道包括各种书籍、各种研究资料,甚至因特网上收集资料,预先复习各种病理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另外还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及时了解最新的前沿信息,把学习到的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去实践,去摸索。但有的时候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也曾疑惑过。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在病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将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病理学教师是否应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临床经验?
医科大学的学生在将来作为医师为病人服务之前,应该有着坚实理论基础和对医学的热爱,这是任何一个医学工作者应该必备的素质。然而,医学基础学科非常枯燥,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情况下全凭死记硬背通过学科的考试。大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课程才是他们渴望学习的内容,因此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学习。针对这种心理,如果老师在实验课堂上讲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时,适当地穿插一些临床个案,结合病理学的知识,阐明这些病例发生发展及结局,往往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激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从而对所学课程加以重视。笔者注意到一些参加过临床工作的病理学老师,他们在实验课讲述时,常以临床病例并结合有关的病理生理学来加以阐明。以原发性高血压心脏肥大标本为例,从病因(分子机理),发展过程(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到治疗以及结局都加以说明,这样的课比较具体和生动,并且符合学生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病理学老师,应该具备很强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思考之二:学生是否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还存在于课堂之中。有些老师反应,并不是不愿意让学生参与,而是很多时候让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时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课时的不同,学习的内容相差很大,掌握的内容也相差很大,回答的积极性明显不同。比如7年制硕士生和5年制临床本科生由于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较多,掌握的程度较高,因此在实验课中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些,不过仍有很多学生由于常常没有预先复习而不敢参与。因此,很多的老师就如前面所说的,以为学生比较懒惰,不努力,教了也是白教,浪费时间,认为只要自己认认真真,没有偷工减料就行了。所以整堂课就是“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在这里,我们应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大学生不应是被迫学习,而是要怎样转变观念,如何自主学习?
思考之三:如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如果“导”的方法适当,学生的能动性将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加强。比如笔者在7年制中西医结合班上实验课,刚开始的时候,照本宣科,几乎没有离开课本的范围,显然学生听得乏味,表现疲倦,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行,必须适当地调整。此后,在授课时引入了在临床工作时遇到的一些病例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病理学大体标本和切片进行讲解,这时发现,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开始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这些标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它们是怎么改变的,有什么机理等,这些问题已不在局限于病理学的范畴了,还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多门学科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当讲解病理大体标本时,经常提出一些病理与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时说上几句幽默的玩笑,缓解课堂的压力,并鼓励大家去“猜想”,比如标本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等,并强调对错不重要,关键是你敢于猜想以及说出猜想的依据。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课堂上气氛变得明显活跃,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交流和讨论,而且,学生对标本的记忆也明显增强,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而是一种理解记忆。此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了。在以后上课时,很多学生都是“有备而来”,不仅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刁钻的难以当场回答的问题,迫使笔者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师生之间发生了角色转换,学生主体地位被体现出来,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主动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师生之间一旦形成了互动关系后,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上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并让大家在这种享受的心情中共同进步。
有人认为:教学是传递,而且教师要做最必要的、最重要的传递。传递四个要素:信息、知识、价值和智慧。如果只传递信息和知识,不能传递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只能是教书匠。因此,要学会传递价值、智慧,教师必须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学习的价值;必须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使智力得到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病理 课教学 几点思考 实验上一篇:浅议药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