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

| 浏览次数:

zoޛ)j馝M4检查,所有患者随访6~9个月,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非灌注治疗组较灌注治疗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BN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血浆BNP水平对心肌梗死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

[关键词] B型钠尿肽;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49-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检出高危人群,早期预测高危心肌梗死患者对改善心肌梗死预后有重要意义。毛懿等[1-2]研究表明B型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有较明显增高,可反映残存心肌的功能状态,其与心肌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血浆BNP水平,旨在进一步探讨BNP对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10年8月诊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诊断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持续性胸痛,典型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其中前壁心机梗死56例,下壁心肌梗死24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52~86岁,平均(68.0±17.4)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扩张型和肥厚性心肌病、恶性肿瘤、已知的血栓性疾病、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灌注治疗组30例,非灌注治疗组50例。

1.2.2 治疗方法 灌注治疗组患者入院6 h内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嚼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只干预梗死相关动脉,行PCI患者血管再通并血流达TIMI分级3级,非灌注治疗组未行PCI及溶栓治疗,两组内科治疗措施基本一致。

1.2.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天完善肌钙蛋白、血生化、心电图等检查,在患者心肌梗死后2周抽取肘静脉血,应用美国BIOSITE公司TriageBNP诊断仪,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血浆BNP浓度,正常参考值为0~100 pg/mL,超过100 pg/mL为异常,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由专业技师用美国惠普(HP)7500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按面积长轴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每人测量2次,取平均值。

1.2.4 随访 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血管血管事件即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BNP对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用多变量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一般资料比较

心肌梗死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在梗死部位、肌钙蛋白峰值、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方面无明显差异,BNP、LVEF值、左室舒张末期容积非灌注治疗组高于灌注治疗组(P<0.05)。

2.2 随访结果

8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访期间,共有52例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血管事件,这些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发生心血管事件者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多变量回归分析

以心血管事件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BNP、LVEF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BNP(RR:1.874,95%CI为1.835~3.689,P=0.012)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强烈指标。

3 讨论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早期进行危险分层,及早强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B型脑钠肽作为一种危险分层指标进入临床研究,对心肌梗死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BNP水平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

BNP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在1988年首先从猪脑分离出来的,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类神经激素,多在左心室中合成和分泌,当心室增大或负荷增加时,BNP就会迅速分泌并释放入血液,其分泌量与左室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成正比[3]。心肌缺血亦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子[4],Basin等[5]发现BNP在冠心病患者胸痛发生后2 h内出现显著升高,而运动平板试验阳性人群在试验后即刻出现BNP升高,在1 h左右恢复正常。BNP释放后通过与钠肽受体(NPR-A)作用,产生利尿、排钠、降血压、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分泌等效应,并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血管重塑中起重要作用。心肌梗死后BNP的分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要分两个时期:第1个时期在心肌梗死后20 h左右,第2个时期大约在心梗后15 d;第2个时期能更好的反映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程度。本研究选取心肌梗死后2周BNP水平进行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BNP有明显升高,其机制可能是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缺氧及梗死区与非梗死交界区心肌细胞受牵拉,心室壁张力增加,从而促使BNP转录基因mRNA快速合成有关。本研究中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EF值成正相关,有效反应心梗后心功能。治疗2周后,急诊PCI灌注组BNP较非灌注组有明显降低,随访6个月,灌注组与非灌注组相比,死亡、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明显降低,表明血管再通后顿抑及冬眠心肌功能逐渐恢复,心肌收缩力增加,心功能有一定好转,因此急诊PCI是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以心血管事件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心力衰竭史、BNP、LVEF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有利证实心机梗死后2周BNP水平是预测心肌梗死预后的强有力指标。Bibbinso-Domingo等[6]得出类似结果。而Wang等[7]发现在BNP低于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常用阈值(100 pg/mL)的普通人群中,仍然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病死亡率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说明BNP在预测心肌梗死后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后2周血浆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密切相关,是预测心梗后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简单有效指标,对帅选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毛懿,杨跃进,张健,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变化特点[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425-428.

[2] Maisel AS,Krishnaswamy P,Nowak RM,et al.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2002,347(3):161-167.

[3] Nakao,Mukouana M,et al.Natriuretie peptides as eardic houmones in noumortensive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The ventricle is a major site of 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J].Circ Res,2003,68(2):430.

[4] 杨曙光.脑钠肽在心力衰竭诊断、预后判定及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2):68-72.

[5] Basin R,Potsch A,Maisel A,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 novel early blood marker of acui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no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2005,26(3):234-240.

[6] Bibbins—Domingo K,Gupta R,Na B,et al.N-terminal fragment of the prohormone 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cardiovascular events,and mortality i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A,2007,297(2):169-176.

[7] Wang TJ,Larson MG,Levy D,et al.Plasma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J].N Engl J Med,2004,350(7):655-663.

相关热词搜索: 心肌梗死 预后 血浆 水平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