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心肌梗塞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并且死亡率较多,预后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所以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想提高诊断率,早期治疗精心护理是降低死亡率的先决条件。心肌梗塞绝大多数发生在冠性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并在冠状动脉狭窄达50~75%时,血液不能充分供给心肌导致缺血,可能因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至心肌梗塞,临床心电图显示缺血,损伤,坏死图形。按发展过程可分急性和陈旧性。急性指发病4~8w之内死亡率高。现将1例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5支/d。因"发作性胸痛7d,再发30h"入院。患者于7d前饮酒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伴出汗,伴左肩背部及左上肢疼痛,伴上腹部不适,无其他不适,持续约2h后逐渐缓解。期间胸痛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10min~2h,未行特殊治疗。30h前患者于饮酒后再次出现胸痛,性质同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为:窦性心律,V2-V6,IaVL导联ST段抬高0.05~0.2mv,遂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收入院,查体:除心音低钝外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入院急查心肌酶示:肌酸激酶1974.5U/L肌酸激酶同工酶:205.1U/L肌钙蛋白I11.38ng/ml,谷草转氨酶254.7U/L,心脏彩超提示:前壁中间段及左心室各心尖段室壁变薄,左心室正心尖段呈矛盾运动,患者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明确,入院后立即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冠、降低心肌耗氧量等治疗,胸痛好转。入院1w后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右优势型,RCA及LCX正常,LAD近段迂曲,节段性狭窄70~80%,可见明显血栓影,考虑此时行PCI治疗,无复流可能性较大,暂给予药物治疗,待血栓机化后再行PCI术。1w后再行冠脉造影示LAD近中段血栓影消失,D2可见少量血栓影。术后给予氨氯地平预防冠脉痉挛等治疗,患者未再发作胸痛,症状好转出院。
2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重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随着生活节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被普遍认为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正逐渐成为中青年人住院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40岁以下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正逐渐增加。
发病特点:①临床表现:患者平素体健,但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发病前多有诱因,起病急骤,无典型心绞痛表现,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②病理生理:年轻人AMI中更多的原因为冠脉痉挛,在多种诱因作用下,冠脉痉挛缺血,同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强,血栓形成阻塞冠脉,形成AMI。③冠脉病变特点:罪犯血管往往以单支病变为主,LAD更为多见,冠脉狭窄程度较轻,侧枝循环少。④预后和转归:预后和梗死面积的大小、侧枝循环及治疗情况有关。
3原因
3.1过劳 ①过劳可使机体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过度兴奋状态,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诱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增强心肌应激性,使机体的适应能力下降,从而增加AMI的危险性。②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主要因素,比如:口味偏咸、不饮牛奶、喜食肥肉、猪油,逐渐形成了肥胖或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则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长期的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可降低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的合成和分泌能力,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粘附聚集,促发AMI的发展,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最显著危险因素。大量饮酒可能是年轻人AMI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饮酒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影响认为与饮酒量有关,时间越长、积累越多则影响越大。
就本患者来说,其吸烟饮酒以及长期过劳生活方式是其发生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相对于老年人,饮酒对心肌梗死的危害更大,本患者在第一次发生心绞痛及发生心肌梗死的诱因均为饮酒,且是大量,并且是吸烟和过劳状态下,多种因素联合作用,造成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破坏,持续痉挛,造成远端血管内狭窄甚至闭塞,进而血栓形成,这是年轻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1~3],所以治疗原则也有一定差异,年轻人的治疗原则更侧重于预防冠脉痉挛。
综合以上因果,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结合科学的证据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针对性的防治:预防应从青少年抓起,中年强化,老年继续。
参考文献:
[1]王钰,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轻化的因果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6)29:40-41.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
[3]王平绪,等.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58例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86-88.编辑/许言
相关热词搜索: 心肌梗死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