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蛋鸡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该病对雏鸡的危害较大,会导致雏鸡大批量的死亡。成年蛋鸡也会患病,会引起产蛋率、孵化率等下降,对蛋鸡养殖危害较大。该痛发生后表现的明显症状就是腹泻。蛋鸡养殖需做好该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
关键词:蛋鸡;副伤寒病;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1-0101-01
1 病原及传播方式
该病的病原是沙门氏菌,血清型较多,目前已知的沙门氏菌的血清型有2300多种,其中的130种会引起鸡副伤寒。引起鸡副伤寒的沙门氏菌除了可以运动外,在培养特性、生化特性以及抵抗力方面均与鸡白痢沙门氏菌相似。各种禽类对于该病都易感,其中以雏鸡的易感性最强,7—10日龄的雏鸡常呈暴发性的发病,死亡率分布在10%~80%之间。3周龄以上的鸡患病后,临床症状不明显,成年鸡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会成为带菌鸡。恶劣的养殖环境、不当饲养管理以及日粮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会导致该病的死亡率增加。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外伤进行水平传播,还可以经种蛋进行垂直性传播。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主要为昆虫及一些小动物,另外,未经处理的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也可能含有该菌,从而导致蛋鸡采食后患副伤寒。
2 临床症状
雏鸡患此病多为急性败血型,成年鸡为亚急性和慢性型。其中经垂直传播的雏鸡一般在出壳后的几天内发病死亡,并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10日龄以后的雏鸡在发病后常表现为精神沉郁,身体虚弱,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畏冷,靠近热源,或者挤在一起取暖。病鸡缩颈低头,双翅下垂,羽毛蓬乱,没有光泽,呈昏睡状。病鸡常伴有腹泻,排水样的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在发病后期,病鸡有流泪的现象,有的会患有脓性结膜炎而发生眼睑黏连,头部肿胀,有的病鸡会出现关节肿胀,部分病鸡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成年鸡多为慢性带菌者,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有时可见成年鸡食欲减退,逐渐的消瘦,产蛋鸡的产蛋量减少,孵化率降低。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鸡的病变不明显,偶尔可见肝脏的颜色变浅,胆囊膨大,卵黄吸收不良。病程较长者的病理变化较为明显,可见病鸡消瘦、脱水、卵黄凝固。病死鸡的腿部、胸部和颈部有大量的出血斑块,将病死鸡解剖可见病鸡的口腔、鼻腔和嗉囊中有大量的黏性分泌物。肝脏严重充血肿大,大小为原来的2~3倍,肝脏表面呈暗红色和深紫色,质地变脆,易破裂,有的病例会在肝脏的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淤血,表面有暗红色与黄白色相间的出血条纹,或者针尖大的出血点,并有白色点状的坏死灶。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在心包上存在纤维性附着物,并在心肌上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结节,病鸡的十二指肠病变最为严重,存在黄白色结节。
4 诊断方法
结合病鸡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可以对该病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涂片镜检,方法是取病死鸡关节囊肿液、肝脏组织液涂片后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观察,可见单个的两端钝圆,无芽苞,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细菌分离学鉴定。病死鸡的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可见在普通琼脂培养基有针尖状圆形菌落,表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半透明的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暗红色小菌落。将上述三种培养基上的细菌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阴性小杆菌。
生化实验。通过生化实验结果可得该菌发酵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麦芽糖、蔗糖、肌醇、不产硫化氢,硝酸盐被还原,尿素不水解,甲基红阳性。
血清学检测。对上述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采用的方法包括快速全血平板试验、微量凝集试验等对该菌进行检测。
5 防治措施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包括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加强疾病的预防丁作。在孵化种蛋时要做好种蛋和孵化器的消毒T作,孵化环境也要保持清洁,并经常消毒,要消灭鸡场及孵化室内的苍蝇和老鼠,以消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严格执行鸡场的消毒与防疫制度,对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要进行合理的处理后再使用。
在治疗病鸡的同时可给整个鸡群使用恩诺沙星50 mg加1 kg水,让鸡自由饮水,连饮5天,同时也可以使用中药制剂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建议药方为:蒲公英、马齿苋、地锦草各20 g,双花、车前草、凤尾草各10 g,用1000 mL煎汁供病雏自由饮用,或拌料喂服,可供100只雏鸡l天喂量,连用5天。在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病鸡快速康复。
相关热词搜索: 副伤寒 蛋鸡 病理 症状 临床上一篇:规模猪场猪病检测与防控实例
下一篇:免疫力降低,怎样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