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医生,考虑二次开胸[4]。使用带有负压的心包纵隔引流瓶,并妥当放置引流瓶的位置。③动静脉管道的护理:术后带回动脉测压管一根,深静脉管一根,妥善固定各管道。严格无菌操作,各管路接口处,外包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以防导管感染。保持动静脉管路的通畅,动脉测压管常规以2‰稀肝素持续加压冲洗,静脉通路保持通畅,停止使用时及时封管夹闭。在拔除动脉测压管时要加压包扎,以防血肿形成。④导尿管的护理:妥善固定患者的导尿管,在术后保持导尿管处于开放状态,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夹管,训练膀胱功能。术后每半小时观察记录小便的量、性状,如发现尿量过多过少均及时报告主管医生,进行处理。
1.3.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①低心排综合征是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术前心脏过大、心功能差、术中麻醉及体外循环不稳定手术技术因素等引起。术后早期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硝酸甘油、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维护心脏功能,预防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②出血 由于手术创面大或者鱼精蛋白中和不够,术后渗血往往较多,定时挤压心包引流管及纵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液过多应及时给予止血药物。引流液多并有血块或引流量突然减少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心率增快、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情况,应高度警惕发生心包填塞。本组患者有1例术后出现每小时引流量>200 mL且持续3 h,色鲜红,伴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出冷汗等,经使用止血药物后无明显改善,行二次开胸止血后病情稳定。
1.3.6 出院指导 严格按医嘱服药。服用抗凝药物时不随便更改药物剂量、服药时间。抗凝期间避免食用影响抗凝药效的食物和药物,如菠菜、猪肝、菜心、胡萝卜等,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调整抗凝药物用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观察指标比较
术后全部患者转回心脏外科监护室,平均带管10 h,在监护室2.5 d,后在普通病房康复良好,正常出院。随访0.5~1年,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遵医行为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干预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发生出血、感染、腱索断裂、瓣膜运动障碍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术后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认真整理床单位、翻身让患者感觉舒适,协助患者洗漱、进食、洗头、擦浴尤其是晚间护理能仔细清扫,保持每个床单位整洁干净并协助患者取得舒适卧位、协助患者更衣等。注重细节服务,坚持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患者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安全护理和生活护理同等的重要,把心理护理也渗透在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中,从入院到出院直到院外的康复功能指导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2,3]。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提高了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学会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同时,出院时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热线,员定期主动询问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给予相应疾病的健康指导。有效地巩固了出院宣教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6]。
本组资料显示,全组无一例出现手术死亡,经过精心护理无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干预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以上说明,保留全瓣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梁劲峰.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80例护理体会[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2-43.
[2] 翟丽霞,孙妍.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100-101.
[3] 李学军,胡选义,吴观生,等.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1):64.
[4] 徐宏耀,吴信. 心脏外科监护[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1. [5] 董晓燕,钱宝芳. 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 甘肃科技,2011,27(23):164-165.
[6] 张艳磊.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81-182.
(收稿日期:2012-10-18)
相关热词搜索: 术后 护理 患者 保留 观察下一篇:春季需警惕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