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以绘画为例,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取向:
首先是眼睛向外,以西方艺术理念及语言为自己创作探索的指导,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总体来讲,属于拿来主义。其次是洋为中用型,搞中西融合。第三是深入绘画传统型,认为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艺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对传统的学习太多了,而是太浅显了,应该以极大气力与勇气打入传统。第四是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体验,认为艺术的表现力虽然不分中西、不分国界与民族,但艺术审美的趣味与趣向是建立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之上的。第五是向民间学习。这种提法在很多人听起来刺耳,看起来不顺眼,但却是一条无可回避的艺术发展之路。我们更多地不是向民间“送艺术”,而应俯下身子,向民间艺术学习。
(西沐)
古玩行业只是阶段性低迷切莫心急
目前整个古玩艺术品市场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经济大形势回落所致,过了这个痛苦的转换磨合期,中国新一轮经济大潮又将到来。
在如今经济不景气、行情低迷的背景下,该怎么玩收藏呢?首先心态要端正。收藏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收藏品,包括它的工艺水平、文化底蕴内涵、风格等,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一种感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力”。收藏艺术品给人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享受,收藏和把玩古玩艺术品的过程是美好的,尤其是现在,所有人都需要在浮躁的社会里给自己留下一个心灵沉淀的空间。只要我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不管是何种藏品,升值空间肯定是存在的,这是每位藏家或准备入行的朋友心理该有的谱。
目前整个经济不景气,对于手头宽裕的藏友而言是个非常好的契机,这和股市中“买跌不买涨”是一样的道理,在熊市中建仓入藏,风险会小很多,日后升值的空间也将更大,收益也将成正比提高。所以,正确看待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冷暖非常重要,已经入藏的朋友当然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态,切不要因为市场的一时低迷和波动,就慌了神,轻易抛售手中藏品,要对整个经济形势和古玩艺术品市场充满信心,只要心态好,一切都会好。请记住:风雨过后是阳光有彩虹。 (据收藏门)
尤伦斯之后艺术从消费泡沫走向消费品质
早在2011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退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已现端倪。如今,这出演绎了六七年之久的尤伦斯“谢幕大戏”终于落下。无论是因为其瞩目市场角色,还是出于恋恋不舍的情感,引发业界震动和争论实属必然。从当下看,尤伦斯夫妇的撤离似乎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陷入了窘境,但这仅仅是表象。从长远看,他们的离开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有好处的。
从艺术市场发展轨迹来看,艺术机构将从“坐销模式”转向“行销模式”,艺术机构与艺术家都将面临新的运营模式思考。可以说,艺术机构乃至艺术家唯有转变思路、改变经营模式,才能改变窘境、获得重生。目前有一个非常火爆的概念,即“艺术+”。“艺术+”时代的来临,这是艺术将成为生活常态的有效转变,并将真正撬动中国万亿艺术消费的金矿。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艺术的后市场时代”。1美元的艺术消费将带动200美元的艺术后市场消费,艺术消费将牵引出空间规划、美学教育等一系列艺术后市场消费。尤其是拍卖市场逐渐进入理性阶段,艺术消费更是迎来无法限量的新契机。
(据收藏拍卖杂志)
拿什么拯救你,文物修复师
上半年网上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红”了一把,听说该片子的院线版也将亮相。文物修复师这个“空虚寂寞冷”的职业似乎要逆袭了,但中国只有一个北京故宫,更多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如纪录片那么风光。
上海博物馆现有的修复师为最早一批修复师的第三、四代传承人。虽然文物修复门类齐全,涵盖了青铜、陶瓷、古籍等,但修复师仅有16位。上海博物馆第四代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收过5个徒弟,1个入门一星期就放弃了,3个转行去做生意,如今门下只有一个28岁的小徒弟贾涛。“古代的工匠,他们一辈子就做几件东西,不顾时间成本,慢工出细活。”在修复室里,马如高与贾涛并无过多对话,而与师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残片和修复工具。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吴来明说,修复工作要善于动手,这份差事在古代称为“工”。近十年来,各地博物馆开始重视文物修复,并有意识培养这方面人才,而“大量缺失”依然是事实,待修复文物数量与干活的人差距一直较大。师资缺乏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据《中国书画报》)
相关热词搜索: 声音上一篇:别被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