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濮阳麦秆画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审美的时尚因素,从起初的简单的平铺技法发展到多层次的粘贴,立体浮雕粘贴等新技法,完善提高了麦秆画的艺术效果,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古朴,典雅的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华古典特色,享誉海内外。
关键词:濮阳麦秆画起源 发展 内涵
濮阳麦秆画是随着草辫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工艺品。据地方志记载,约在宋朝末年,濮阳民间就开始流行利用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手工艺品,这大概就是濮阳早期麦秆画的雏形。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丰县一带的麦秆画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人已能熟练地掌握麦秆的平贴技艺,作为商品在集市上已有出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濮阳麦秆画从制作水平到成品包装,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麦秆画工艺师们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彩等特点。经过十几道工序,从传统单一的平贴技法,发展到多层次粘贴、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的麦秆画有古典人物系列、动物系列、花鸟系列等,精美绝伦、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海内外,被国外友人称为“迷人的艺术”。濮阳麦秆画参加省级以上的艺术节、博览会达六十余次,并多次赴国外访问展出,受到参观者的交口称赞,荣获全国大奖五十余项。濮阳麦秆画已与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南阳的玉雕齐名,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一、濮阳麦秆画概述
1、小麦的起源
综合地理学,植物学考古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普遍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因此我国小麦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了。在商周时期,麦子进入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小麦已经是相当普及了。河南——集黄河之灵气,受三大古都之熏染,这里的人民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前,生活在河南这一地区的先民,最早进入人类文明的门槛,并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农副产区之一,尤其盛产小麦,而河南濮阳又是小麦的种植基地,那里的麦子亩产高,小麦长势丰厚,为麦秆画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2、麦秆画的起源及其民间传说
在小麦出现在古代中国时,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就开始以小麦秆为原料来进行艺术创作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动荡战争纷乱,难以寻觅麦秆画的踪影,直至秦怀王墓发掘,麦秆画才得以面世,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麦秆画的色泽依然鲜明。不失其庄重古朴本色。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故事: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情形十分危险,万般无奈之下,藏身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所以开始制作麦草画,来供奉朝廷。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真实的历史考据,但是更进一步增强了麦秆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麦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极其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历来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它象征着丰收与财富。
3、濮阳麦秆画的形成
据地方志记载,约在宋朝末年就开始流行利用麦秆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的手工艺品,这大概就是濮阳早期的麦秆画雏形,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濮阳清丰一带的麦秆画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人已能熟练地掌握麦秆画的平贴技艺。虽然麦秆画来自民间,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麦秆画只能作为贡品,只能在皇家贵族间珍藏欣赏。所以在民间很少看到麦秆画,因此麦秆画的技艺没能一直流传下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在中国的民间工艺史中一直是一个空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民间工艺也蓬勃发展起来,老一辈民间艺术家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大胆地进行实践,才得以使麦秆画这一民间瑰宝重现人间。
二、 濮阳麦秆画的文化内涵
1、求福祈愿
濮阳麦秆画的图案有龙,凤,观音,生肖,吉祥花草等。龙凤在中国历来都是被视为极其神异的动物,龙凤是吉祥之物,龙与凤相配代表婚姻美满,夫妻和谐。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观音字面解释是观察时间民众的声音,他具有无量的智慧与神通,大慈大悲,扑救民间疾苦。观音也有送子之传说,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吉祥花草造型中的竹,象征忍耐,勤劳勇敢,坚强。竹有不为风霜严寒儿翠然挺立的品格,古人常有“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节气。兰花代表淡泊和高雅的品质,是君子的标榜。梅兰竹菊再麦秆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图案表达,更加丰富了梅兰竹菊的含义。濮阳麦秆画还有很多的吉祥图案诸如五福(蝠)纳福,松鹤同春,喜上眉梢,八骏全图等都具有以形造诣的民族艺术传统
2、历史典故,戏曲人物
濮阳麦秆画的人物画,画面人物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民间艺术大师制作的巨幅麦秆画富国夫人游春图,膘肥体壮的马,丰厚的人物,画面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让人不为其艺术而折服。敦煌壁画飞天人物,反弹琵琶。人物秀骨清像,身材修长,嘴角上翘,微含笑意,画面色泽艳丽,如果不经工作人员的讲解,很难想象出竟然是庄稼地里司空见惯的一根根麦秆所做,真是有化腐朽为神奇之神异。
3 、祝愿,升官发财之类的麦秆画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亲朋好友,友善往来,相互祝福,互赠礼物,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麦秆画传达着不同的祝福信息。莲子和童子结合在一起的图案,有连连得子的吉祥之意,图案为两条鱼的图案有连年有鱼之意。图案以童子乘龙,象征高官得中,飞黄腾达,之意。鱼跃龙门,马到成功,一幅幅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吉祥图案。
麦秆画丰富的题材内容,精湛的创作技艺,丰厚的文化内涵,给予了麦秆画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在当今的社会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在这世纪之交的交响中,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各种冲突中躁动。中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也是这交响中的一音,它的声音是那样的不突出,似乎使人听不到它的声音,虽然它没有那样的狂躁,但是它的内在韵律还在悄悄升腾,它的声音是中华民族的乐音,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魂,它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人的眼前,为人类增添缤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沈成宏.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探索[J].唯实,2006(10)
[2]李京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走势及政策选择[A].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0)
相关热词搜索: 濮阳 麦秆 浅谈 起源 内涵下一篇: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