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浅谈河南民歌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 浏览次数:

[摘要]河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民歌产业的不断发展,河南民歌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影响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河南民歌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身特点、发展以及其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旨在找出其对我国音乐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河南民歌;特点;中国音乐;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53-03

河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民歌产业的不断发展,河南民歌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音乐产业的影响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河南民歌在中国音乐的发展长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河南的新郑、滑县,乃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先秦“十五国风”,仅河南一省,就占了郑、卫、陈、桧、王五“风”;汉魏“乐府” 、“汝南歌诗” 、“河南周歌” 、“雒阳歌诗” 等也占了一席之地。

一、河南民歌的特点

从河南民歌自身的特点来看,其更多地保留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这个特点与河南省本身的文化发展历程相关。其作为我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艺术的保留层面走到了其他艺术以及其他地区的前列。

从其民歌具体的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民歌创作与流传中更多的是采用了古法的“宫、商、角、徵、羽”的五种调式结构来进行创作,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在曲调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其曲调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发展进程,从最早的 “徵、宫”两种调式发展为中后期的五种调式,最终与受到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地区的音乐影响,融合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对其进行艺术现代化的融合创作,为河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音阶在河南民歌中的应用是很丰富的,五声音阶在民歌中大量使用,同时也有出现“4“(或#4)或“7”的六声音阶〔即:1 2 3 4(或#4)56或1 2 3 5 6 7〕和“4和7”全出现的七声音阶(即:1 2 3 4 5 6 7 )。但是河南的七声音阶里所出现的“4和7”两个音都不是十分稳定的,往往是游移在“4”和“#4”以及“7”和“b7”之间,介于两音之间即↑4和↓7的音位上。河南民歌中“↑4”、“↓7”出现的七音音阶,使中原民歌的风格特色,显得更加浓郁突出。

二、河南民歌的风格

形成一个地区民歌风格的因素很多,如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志趣爱好,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等等,这些都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河南东西南北绵亘千余里,山区平原地势悬殊很大,虽然地处于中州音韻的大平原领域之内,但人们的各项活动、语言音调、生产劳动以及生活习惯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也形成了各个区域性民歌风格上的不同。

对于河南的民歌风格,我们大致划分了以下几个区域。⑴大别山、桐柏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的民歌调子高亢嘹亮的是山歌和田歌,曲调活泼跳荡的是灯歌、小调及其种类的民歌,轻盈明快。⑵南阳地带和和伏牛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的民歌曲调大多保持了中州的音韻,中州韻味浓郁,风格敦厚朴实,新颖酣畅,像淅川的锣鼓曲,镇平、南阳一带的灯歌。⑶豫西山区的民歌风格。这个地区曲调粗犷朴质,声腔浑厚有力,多在田间劳动时吆劳号,多以卢氏的劳号尤为突出。⑷平原地道的民歌风格,曲调平缓流畅,柔和优美,因小调较多,旋律多为五声音阶。⑸中原劳动号子。号子的风格上,除各个河流上的船工号子稍有差异外,其他如夯歌、拉板车号等等,它们都是以中州语言形成的曲调,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就是都和劳动紧密结合。

三、河南民歌自身发展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河南民歌的自身发展不仅填补了河南民歌的歌曲空白,同时也丰富了我国音乐的多样性。从河南民歌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我国音乐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我国音乐的人文价值

我国现代思想家宏达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具有悠久文化背景的民族,更多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进行表达的。因为此种形式所表达的是一种附加在简单语言上的深刻思想。”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艺术本身对人文价值是具有一定的承载力的。而此种承载力随着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而变得更为强烈。

从文化承载力本身的建设角度来研究,我们发现河南省自身的文化作为我国华夏文化的根源之一,其在我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本身便是举足轻重的。而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方式又是基于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传承,其在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在人文价值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其具体的发展以及承载的人文价值的角度来看,有记载的河南民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朝当时便有对秦始皇暴政暗讽的民歌出现。从汉魏南北朝之后的唐宋的曲子词、明清的俗曲、乐府民歌、元代的小令、小曲等等,在民间的歌曲中都曾流传。我们从目前所收集到的传统民歌中,发现有很多曲目可以找到较久远的历史。如:《木兰诗》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感人故事,我们现在熟悉的《木兰从军》这首作品,常为歌唱家演唱的重要曲目,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另外一首河南民歌的代表作《月儿弯弯照九州》是创作于南宋时期,其深刻的反应了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整首民歌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感人故事为背景。从表面上是对英雄的歌颂,对奸人的贬低。但是,从其更深的思想意境上我们不难看出这首民歌还蕴含着深刻的不畏强权、奋起抗争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从此种河南民歌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思想意境来看,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完全符合我国人文价值传承的基本规律,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岳飞的《满江红》(宋词)等共同地完善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人文深度,对于全面地了解我国文化历史以及历史事件在民间的传承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2丰富了我国音乐的选题材料

音乐艺术形式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此种艺术形式表达的过程中其选题范围成为了拓宽我国音乐范畴、促进我国音乐多样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河南民歌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传播手段与历史渊源。因此,在选题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音乐体系。从对比其于我国其他主要音乐形式的选题层面可以发现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形成了两种音乐体系之间的互补。一方面我国音乐宏观的选题范畴正在不断的影响着河南民歌的选题题材;另一方面河南民歌的选题范围也在无时无刻的填补与拓宽着我国的音乐体系。从具体的对比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相同题材的不同阐述以及不同题材的扩展。

在相同题材的不同阐述方面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1)爱情题材。此题材的选题无论是在哪种音乐形式中均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我国音乐整体对于爱情的描述处于一种“高大上”的范畴,一部分作品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对爱情的渴望等;另一部分作品则是爱情悲剧式情感的抒发。而在河南民歌体系中对于爱情的表达则更倾向于一种类似赤裸裸的表达。其民歌更多的并不是对“爱情概念”的宣扬,而更多的是一种“爱情的应用”。(2)祝贺、娱乐题材。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或者娱乐心情的表达。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祝贺题材的内容更多地是表达了一种对于节日气氛的烘托;而在河南民歌体系中则往往通过歌词等元素的构建,更多的是对祝贺项目以及娱乐方式的阐述。与之相比,河南民歌艺术特征更加的平实。

在不同题材的补充方面,河南民歌对于部分歌曲创作题材的选用,有的是我国其他音乐艺术形式较少涉及的领域。此种题材的选取进一步增加了我国音乐题材的选题范围,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题材领域:(1)涉及日常生产劳动的:此种音乐形式多以劳动号子的方式进行,歌词简单,但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应用对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2)描述传说故事的 :此类作品多以河南本土的民间传说为载体,对节日、祭祀等活动进行描述,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

3河南民歌跨界发展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除了上文中所讨论的河南民歌自我发展对于我国音乐的影响之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河南民歌不断地融入我国其他音乐形式与方法,对自我的表演艺术与特征进行改造。同时我国其他音乐类型甚至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借鉴河南民歌的表演特点来进行新艺术形式的融合。此种过程中艺术元素与艺术特征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也是河南民歌对于我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在其具体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对其他类别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河南民歌作为我国音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音乐领域其他作品类别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民歌具有鲜明的特点,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进而其作为部分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根本来源而被广泛的引用。如河南民歌《绣荷包》便被多次的改编。第二,其曲调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河南民歌《小燕子》更多的是以普通话的形式进行了歌词的二次创作而享誉全国。

第二,其他艺术形式对于河南民歌的融合,更是作为我国音乐领域的创新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此种形式的融合表现在电影融合、歌剧融合以及河南民歌的通俗演艺等层面。在电影融合的过程中以表现我国河南民歌题材的电影为主,同时部分影视作品选择了河南民歌作为主题曲,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与影视作品的主体相吻合;另一方面也通过此种形式增加了影视作品艺术的多样性与民间化,二者相辅相成,既促进了河南民歌的知名度又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感官效果。在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方面河南民歌元素也被大量的引用,如《小白菜》选段则是来源于河南民歌。

四、对河南民歌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河南民歌的特点、自身发展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发展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河南民歌对我国音乐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种影响是多元化与多方面的。一方面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完善了我国音乐的艺术组成,其地域文化的融入使得我国音乐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河南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音乐表演形式相融合,不仅促进了河南民歌自身的发展,也对我国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性、民主性等方面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赵珊珊. 河南民歌——方言与歌唱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班冬丽. 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初探[J]. 科技资讯,2010(31):238.

[3]王晶晶.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2(08):30-31.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热词搜索: 河南 民歌 浅谈 中国音乐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