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文献综述

|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分别从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模型、基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模型、基于效率分析的模型和其他评估模型四个方面,梳理了宏观政策评估研究文献,总结了宏观政策评估所用到的计量方法。本文认为,随着计量统计技术的进步和数据收集处理方法的革新,未来的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方法将更加体系化,评估模型将更具适用性,评估的思路也将出现新的变革。

关键词:政策评估;双重差分模型;一般均衡模型;效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17-2019(5)-0036-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深度参与其中,表现出巨大的配置经济资源和主导经济活动的能力。各级政府主导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制定并实施宏观政策,包括制定规章制度、增长计划、产业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等。因此,科学评估宏观政策效果,对于提高政策研究和决策水平极为关键,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在国外,宏观政策评估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对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有中国学者提倡定量评估社会经济政策,强调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工具进行宏观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梳理总结国内外宏观政策效果评估的经济模型发展与应用情况,为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政策评估与政策评估模型

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爾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之后学界对于政策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政策科学包含决策前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其中,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影响进行评价并以此判断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活动,属于政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评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策评估包含政策的事前评估(prospective ex-ante evaluation)、执行评估(monitoring interim evaluation)和事后评估(retrospective ex-post evaluation)三种类型。狭义的政策评估是指事后评估(王瑞祥,2003)。

一般情况下,宏观政策对各个群体、行业和地区的影响程度深、范围广,宏观政策的出台需要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准确评估宏观政策效果,对于作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决策至关重要。然而,经济现象具有不可实验的特点,宏观政策出台之后,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错综复杂,为政策评估带来较大难度。现实中,许多政策研究属于简单的定性分析,基于对经济现状和历史的感性认识,提出相应的观点与政策建议。此类政策建议缺乏扎实的数据支撑,科学性和合理性不高,导致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只有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实证研究,才能准确判定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洪永淼,2015)。

宏观政策评估模型的作用就在于为基于数据分析的政策评估提供依据。宏观政策评估模型根源于计量统计方法,通过严谨的统计推断过程发现经济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揭示宏观政策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评价宏观政策的效果。宏观政策评估模型的运用,一方面提供了科学的计量统计理论指引,避免分析经济数据时的主观性偏差;另一方面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提高了评价政策效果的准确性。

三、政策评估模型发展与应用

宏观政策效果评估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国外学者运用多种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对经济政策进行量化评估,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最近二十年来,一些研究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经济政策进行量化分析,计算政策出台对特定群体、行业或地区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被称为政策评估计量经济学,极大地促进了计量经济理论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洪永淼,2015)。本文根据政策评估方法的基本思想,将宏观政策评估模型归为以下几类。

(一)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模型

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ethod,简称DID)最初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特定的实验条件对样本的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双重差分法逐步被应用于政策评估中(Ashenfelter,1978),该模型及其拓展方法是目前政策效果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工具(石华军和楚尔鸣,2018)。双重差分法将政策的实施看作一个准自然实验,把受到政策影响的样本作为实验组,不受政策影响的样本作为对照组1。通过两次差分剔除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的差异,进而对比两组样本的某些指标特征,评估宏观政策实施的效果。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Card & Krueger(1994)利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快餐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美国最低工资法对就业的影响。Alatas and Cameron(2003)发现对于最低工资政策效果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因而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低收入国家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效果,发现最低工资制度降低了国内小型企业的就业水平,而对国内和国外的大型企业的就业水平没有影响。Meyer et al.(1995)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工人工伤赔偿政策对工人缺勤率的影响。Acemoglu and Angrist(2001)运用该模型研究了美国残疾人法案的施行效果,发现该法案显著降低了残疾人就业率,并且在中型企业这一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大于小型企业。周黎安和陈烨(2005)是国内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宏观政策效果的早期文献。文章评估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认为税费改革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高达40%以上。韩仁月和马海涛(2019)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激励效果,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效果最强,税率优惠次之,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不明显。王传荣和付婷婷(2019)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中国文化贸易政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效果,认为文化贸易政策能够提高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能力,但对文化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却很小,且政策时滞较长。

相关热词搜索: 综述 文献 模型 宏观政策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