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财务信息。随着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为主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各有优缺点。实体经济理论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要求。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所有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17-018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企业间并购行为频繁发生,以母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合并财务报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合并财务报表是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由母公司编制,反映企业集团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状况的财务报表。一般来说,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及相关附注表。无论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还是外部的债权人、股东等财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从合并财务数据中得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一项系统而逻辑性极強的工作,也是会计界公认的三大难题之一。由于人们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解认知不同,会计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一般来说,目前会计界存在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即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及所有权理论。
一、三种不同合并理论
1.母公司理论
在母公司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个别报表的扩展,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目的是为母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使用,体现的是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该理论认为,企业集团的股东仅仅是指母公司的股东,从而把非全资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排除在外,认为他们是企业集团的债权人,体现在报表列示上就是少数股东权益不属于企业集团的净资产,同样的,少数股东损益也被认为是费用的一部分,不属于企业集团的净利润。
在母公司理论下,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由母公司完成并体现母公司股东所掌握的资产等,母公司股东据此得以关注属于自己的净资产份额,并通过对此数据的分析做出相应决策。传统上,英美、日本等国家的法律和惯例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中以母公司理论为指引,并形成母公司理论模式。
2.经济实体理论
在经济实体理论下,企业集团内的股东,不论是母公司股东还是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均被看作是企业集团的股东,并被同等地位看待,没有过分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子公司虽然存在不同的股东,但其依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合并财务报表所记载的财务信息应该反映企业集团整体情况,信息使用者应该包括少数股东。该理论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是企业集团净资产的组成部分,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同等重要,同样的,少数股东损益也是净利润的组成部分,不作为费用看待。
在经济实体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集团完整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状况,并不把少数股东权益看成负债而排除在股东权益之外。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能够较完整的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做出对企业集团的整体有利的生产经营决策。传统上,德国的法律及惯例支持以母公司理论为指引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并形成经济实体理论模式。
3.所有权理论
无论是母公司理论,还是实体经济理论,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都是以全部合并为基础的,即对于全部的母公司、子公司各个项目通过合计减抵消调整等于合并数的方式予以合并。上述两种理论也存在缺陷,全部合并的方式不能满足同一个企业隶属于两个不同的企业集团或部分的隶属于某一个企业集团的合并问题,也就是不能解决合营企业与联营企业的合并问题。针对以上不足,会计界提出了所有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合并指的是以母公司个别报表为基础,只合并母公司在另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决策中属于母公司那一部分资产、负债及收益而成。具体应用:一是在合营企业的合并中,采用比例合并法,即合营者只合并其持股比例部分的资产、负债、收益等;二是在联营企业的会计处理上,即采用权益法,只按母公司在被投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及其他股东权益变动。
所有权理论的使用一般是在几个企业通过协议等方式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财务影响的情况下,因此,该理论单独使用的范围较窄,一般是与其他两种理论相结合使用。传统上,法国的法律及惯例支持以所有权理论及母公司理论为指引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并形成母公司与所有权理论模式。
二、不同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
1.合并范围不同
由于所有权理论只反映企业集团所拥有的资产,在合并时将不属于母公司的部分直接排除在外,所以所有权理论下确定的合并范围最小,反映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规模最小。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经济理论相类似,均是以母公司所拥有的股权份额是否合并为标准,认为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股权比例超过50%(含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以上时,母公司就对持股的公司拥有控制权,对子公司进行全部合并。对于只有两层合并的企业集团来说,这两种合并理论区别不大;但对于复杂的需要多级合并的企业集团来说,上述两种合并理论存在较大区别。举个例子,A企业持有B企业70%的股权,B企业持有C企业70%的股权。经济实体理论看来,A企业能够控制C企业,应该纳入合并范围;但在母公司理论看来,A企业只持有C企业49%的股权,没有达到控制的标准,不能纳入合并范围。一般来说,经济实体理论的合并范围大于母公司理论。
2.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不同
不同合并理论对于合并财务报表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并购中对子公司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处理、商誉的确认,内部交易收益的抵消,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的处理方面,具体差异如下:
在企业并购中,母公司理论只在确认归属于母公司股东部分的子公司权益时采用公允价值,少数股东权益按历史价值反映,只确认归属于母公司股东部分的合并商誉。该理论将少数股权列示于报表的负债和权益之间,更倾向于是一种负债;少数股东损益作为一种费用;顺销时产生的内部未实现利润全部予以扣除,逆销时产生的内部未实现利润按母公司持股比例扣除。
经济实体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中的子公司的净资产均按公允价值反映,合并商誉全部确认。该理论将少数股权看作股东权益的组成部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的一部分;不论顺销、逆销,产生的内部未实现利润全部予以扣除。
所有权理论只确认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子公司净资产,只确认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合并商誉,不反映少数股权,不反映少数股东损益,不论顺销、逆销产生的内部未实现利润,均按母公司持股比例予以扣除。
3.优缺点比较
母公司理论首先在处理报表要素,特别是少数股东权益方面相对折中,既反对将少数股东完全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之外,也反对将子公司净资产升值部分强行分摊给少数股东;其次,在商誉的确定方面,体现财务稳健原则,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但母公司理论在处理企业集团计量属性方面,母公司采用历史成本,而在企业发生并购行为时,被并购企业净资产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按并购日母公司实际支付的价格确认,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权益按历史成本确定,该理论对同一主体的计量方法采用了双重标准,导致最终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缺乏相关性。
经济实体理论更加强调控制的作用,认为母公司可以支配子公司所有资产而不仅仅是母公司所持有股权比例所占有的资产,体现了企业集团的整体性,强调了少数股权在企业集团中的作用。但在商誉计算方面,实体经济理论存在较大争议。在实体经济理论下,商誉的计算是通过被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减去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得来,认为母公司股东和少数股东均应分摊商誉。但一般来说,商誉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母公司股东为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而付出的代价,而少数股东并没有取得控制权却需要承担较高水平的溢价,对少数股东显失公平。
所有权理论不强调控制,只将所拥有的资源按持股比例合并其资产、负债及损益等方面,解决了几个公司通过协议等方式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某一企业的合并问题。但所有权理论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所采用的比例合并法忽略了财务杠杆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无法反映企业集团实际拥有的资源。所有权理论也存在对同一被并购的企业母公司股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少数股东采用成本计量的不一致问题,同时,把同一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等人为的割裂开来,不能反映企业不是各个资源的简单加总,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经济实质。该理论适应性较窄,只适合部分特殊情况,一般与其他合并理论结合发挥作用。
三、不同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使用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企业并购进程的加快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理论的作用最终是要指导实践,也需要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选择一种合并理论,应当是理论上合适,操作上简便。实体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发展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强调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以“控制”为基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也实现了从母公司理论向经济实体理论的转变。
首先,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和使用者范围方面来看,实体经济理论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信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实体经济理论下,将少数股东与母公司股东同样对待,不过分强调母公司的利益,适合企业集团所有股东使用。同时,实体经济理论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也有利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及债权人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其次,实体经济理论对少数股东权益及少数股东损益的定义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少数股东权益不是负债,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费用,实体经濟理论更符合对会计要素的界定。
最后,实体经济理论有利于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通过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等手段依然存在,对外部信息的使用者并不公平。在实体经济理论下,企业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要求全部予以抵消,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行为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实体经济理论对商誉问题处理上的缺陷。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累计的溢价并购中产生的商誉金额巨大,有资产规模虚增的可能,也存在大额减值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孟建民.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研究[M].大连出版社,2005.
[2]杨有红.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06,(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比较[J].现代财经,2008.
作者简介:
王磊,供职于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 适用性 浅析 财务报表 合并 差异下一篇:论企业负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