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再探讨

| 浏览次数:

〔摘要〕 当前国企员工持股改革是微观层面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需要,是制度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是推进国企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是优化所有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的需要。但是要使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少走弯路、不走邪路,真正实现资本逻辑和劳动逻辑的共融,就绕不开对过去国企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员工持股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主要包括: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改革认识上存在偏差,改革时间拖得太长,改革实践中存在误区,改革结果偏离初衷等。员工持股改革要基于共享经济理论体系,提高理论认识,实现劳动力产权,兑现人力资本价值,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本,劳动力产权,共享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5-0095-07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等改革后,国有经济整体控制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保值增值能力大大提升。从2000年到2014年,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增长100.2万亿元,年均增长7.2万亿元,利润由2392亿元增长到24765.4亿元 〔1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国有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逐步拉开帷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联合”。这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混合所有制要求的不仅是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中产权来源的多元化,更要求投资主体所有制属性的多元化。在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构建中,员工持股将被置于重要地位。2015年9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更是指出要“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并对员工持股的对象、方式、要求进行了简要规定 ① 〔2 〕。显而易见,员工持股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中央对国企改革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更高层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一、国企员工持股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两大亮点就是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但这两项改革举措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宣传得多,而实质性行动较少。至今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案虽已经出台,但是并不全面,而员工持股改革方案仍然没有出台。这需要从历史视角来厘清员工持股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认识,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当前国企通过员工持股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一)微观层面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需要

混合所有制经济自商品经济放开后至今已经在宏观层面得以实现,目前宏观经济中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都得到较好发展,截至2012年,公有制资产288.99万亿元,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比达到55.78%,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在我国二、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比重分别是67.59%和32.41%,提供的就业数量比重分别是75.20%和24.80%。相较于宏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繁荣,微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迄今,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达78%,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改制面从2003年的30%提高到2014年的85%以上 〔3 〕。截至2014年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1075家,其中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达376家。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全国税收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10%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0%左右 〔4 〕。但是,从微观企业主体而言,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还发展不足,前面讲到的国有改制企业基本上是大企业,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共事业等领域,大企业中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几乎没有,此外还有近11万多家国有小企业急需寻求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路径。因此,当前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改革将重塑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构成,有利于国企混改中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劳动资本三足鼎立的架构,从而充分发挥国家资本宏观政策导向优势、社会资本运营机制灵活优势和劳动资本主观能动性关切优势。推行员工持股最大的理论价值是对所有权的变革,它是企业股份制的内化,体现了资本扬弃的深化②。

(二)制度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撑。而员工持股制度可以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理论上的突破和推动相关的制度创新。一是有助于推动形成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公平制度,促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鼓励和支持员工持股,工人拥有的股权使他们享有参与国企的经营管理、监督检查和利润分配等权利,这是他们成为社会主人、国家主人的经济基础。员工持股后,在企业财产关系上,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进而从关切自身利益的角度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效结合起来。而且,当员工的股权比重增加后,员工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获得的权利也随之增多,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公平在企业中的实现,使劳动者获得真正的主人翁地位。二是有助于形成紧密平等的劳资关系。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有很多原因,其中劳资地位不平等是一个重要原因。员工持股后,形成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企的股权构成体现了普通员工和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的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合作取代了分歧,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了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统一。国企实行员工持股后,员工拥有企业股份并参与企业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者的资本在企业内与国有资本一起谋求更高的效益,在分配形式上就必然要体现按劳分红和按股分红的分配机制。这样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及其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联合就更为紧密。三是有助于构建多层次收入分配制度。员工持股改革后,国企员工除了自身劳动投入获得以上这些报酬外,还可以通过所持股份而参与红利的分配。因为股份制企业剩余在资本所有者之间还按照等量股份取得等量收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国企改制后推行员工持股改革也就使得员工靠拥有企业股权而获得对等的企业剩余。这样,持股员工可以通过员工按劳分配、按股分配、按绩效分配三种途径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国企员工的收入分配就呈现多元化,其作为劳动所有者和企业部分资本所有者的价值都能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员工的劳动力产权就相应地实现了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持股 国企 探讨 员工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