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常规养鱼技术,包括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鱼种的选择与消毒、鱼种的放养、饲料投放、水质管理、巡塘、鱼病防治等内容,从而为鱼类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学;养鱼;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渔业生产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可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只要措施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鱼种放养成活率,以保证全年渔业生产顺利进行,广大渔民朋友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工作。池塘是鱼类栖息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原生物潜藏和繁殖的地方,池塘清淤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重要环节,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做好此项工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鱼病造成的损失。
二是做好水质培肥工作。清塘结束后,可适当施加腐熟的有机肥来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一方面供肥水性鱼类摄食,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增加池水的溶氧量,有利于鱼类生长。一般水面施1 500kg/hm2左右腐熟的有机肥,新挖池塘可多施,而底泥较多的肥水池塘可少施或不施。
2鱼种的选择及消毒
2.1鱼种选择
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满、色泽鲜明、鳞片完整的鱼种,要尽量投放规格一致的主养品种,以利于养殖管理和统一上市。主要要做到“五看”:
一看体色。好鱼苗群体色素相同,体色鲜嫩;差鱼苗群体色素不一,体色略现白色。
二看群体组成。好鱼苗大小整齐,身体肥满,光滑而不拖泥,游动活泼;差鱼苗体型较小,大小不等,身上拖泥。
三看活动能力。如果将手或木棒插入苗碗、苗盘中间,使鱼苗受惊,好鱼苗四处迅速奔游;差鱼苗则反应迟钝。
四看逆水流动;用手或木棒搅动鱼水体,使水产生漩涡。好鱼苗能沿边缘持续逆水游动;差鱼苗则会因为体质太弱,卷入漩涡,无力挣扎。若将鱼苗舀在白瓷盆中,让风吹动水面,好鱼苗能逆风向前游动;差鱼苗则不能,有的甚至伏底不动。
五看流水挣扎。将鱼苗舀在白瓷盘中,把水倒掉,好鱼苗会强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圆形状;差鱼苗则无力挣扎,仅头尾颤抖。
2.2鱼种消毒
尤其是从外地购进的鱼种,放养时要进行消毒。一般可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种5~10min,或用10mg/kg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洗鱼种20min左右,杀灭鱼体上的病菌。
3鱼种的放养
3.1实行早放养
改春季放养为秋季、冬季或早春放养鱼种。秋冬季节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容易捕捞、运输,不易受伤感染疾病。早放养还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到春季水温上升后的疾病流行季节已经恢复体质,开始摄食,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
3.2放养温差不应太大
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入池塘前应调节好运输水温与池塘水温,使温差小于3℃。可将池塘水逐步加入运输水箱中进行调节,防止因水温剧变引起鱼体内部器官功能失调造成鱼种死亡。
3.3准确把握放养时间
放养过早,天气较冷,易冻伤鱼体;放养过晚,易损伤鱼体,放养成活率低。最佳的放养水温应为7~8℃,此时拉网运输时鱼种不易受伤。放养时间应选择晴天无风的日子进行,阴雨天、冰冻天不宜放养鱼种。
3.4合理放养
一是放养的主养品种密度要合理;二是混养的品种间搭配要合理。放养密度一定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源、电力、资金、技术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在精养鲤鱼池中,一般情况下放养鲤鱼2.25~3.75万尾/hm2,占80%左右,混养鲢鳙4 500~7 500尾/hm2,占20%左右。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对鱼类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鱼体上适宜的寄生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类,而其他鱼类对其不敏感;混养之后每种鱼的种群密度减小了,暴发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将降低。此外,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态空间及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鱼病发生的机会。
4做到“四定”投饲
(1)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营养平衡,不含有病原体和有毒物质,不腐烂变质。
(2)定量。根据鱼体大小、种类适量投喂。投喂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情况、水质肥瘦程度及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一般以2h内吃完的量为宜。养殖情况正常时,投喂量不可时多时少。
(3)定时。投喂要有固定的时间,如每天投喂2次,则可在上午8~9时、下午3~4时各投喂1次。
(4)定点。投喂要有固定的场所,使鱼养成到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检查吃食情况,清除残存饲料,又便于在鱼病流行季节施放药物,达到有效防治。
5及时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生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也可追施化学肥料。
6水质管理
春季鱼池水位保持1~1.5m;夏季则逐步将池水加满,以适应鱼体增大。定期灌注新鲜水,一般15d换水1次,同时开好池内增氧机,特别是晴天中午开机,效果极好;秋季则要勤换水以防水质变坏,1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即做到“春浅、夏满、秋勤”,使池水保持溶氧充足,pH值7~8.5,透明度30cm左右,使鱼类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以促进其生长。
7坚持巡塘
养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习惯,观察鱼类吃食、活动情况、池塘水质变化等,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如通过巡视观察,及时发现鱼病早期症状,及早检查并诊断,及时进行有效防治,控制病情发展。要注意鱼池环境卫生,勤除池边杂草,勤灭敌害及病原中间寄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通过观察池水变化,可及时追肥、换水或注入新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8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是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渔业养殖效益的高低。在平时的养殖实践中,许多养殖单位及养鱼户由于不注意鱼病防治,随意乱用药,给养殖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发展水产养殖业,要高度重视水产病害的防治工作。这里介绍几种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8.1鱼类微生物病
(1)由病毒引起的鱼病。如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疱疹病毒引起的,防治方法是给草鱼注射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
(2)细菌类鱼病。如赤皮病、疥疮病、白皮病、腐皮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等。防治方法: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呈25μL/L的浓度;②使用漂白粉药浴(10μL/L)或全池泼洒(1μL/L);③使用黄烟使池水呈3μL/L的浓度,或用五倍子使池水呈2~4μL/L的浓度。
(3)由真菌引起的鱼病,如水霉病、鳃霉病。防治方法:①防止鱼体受伤,拉网操作须小心;②用0.04%食盐+0.04%小苏打全池泼洒或浸洗。
8.2鱼类原虫病
鱼类原虫病指的是由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粘孢子虫病及小瓜虫病。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鱼种放养前用8μL/L的硫酸酮浸泡20~30min;③用硫酸酮+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μL/L的浓度;④用1%~4%食盐水浸洗鱼体3~5min。
8.3鱼类蠕虫病
因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的鱼病,称鱼类蠕虫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舌状涤虫病等。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墩,杀灭螺蛳。苗种培育池内可泼洒硫酸铜,使池水浓度呈0.7μL/L,间隔12~24h,以同样浓度再泼洒1次。
8.4鱼类甲壳动物病
此病有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鱼怪病等。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 μL/L的浓度,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养鱼 常规 科学 技术上一篇:一起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下一篇:肉鸽的饲养与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