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实,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炎性背景较突出,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弥漫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嗜伊红染色,胞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轻度异型性,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偶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阳性表达CD21、CD35、clusterin、Vimentin,弱阳性表达CD23,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关键词:脾脏;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种起源于淋巴滤泡树突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在FDCS中有一类具有炎性假瘤特点的罕见变型,与Epsterin-Bbrr病毒感染相关[1]。Cheuk等[2]将其定义为FDCS的新亚型,即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 IPT-like FDC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肿瘤。现报道1例发生于脾脏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7岁,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胆囊结石。来我院行脾脏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和(或)转移。巨检观察:送检脾脏大小15×12×4cm,切面见一7×5×4cm大小肿块,肿块境界较清,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实,无明显坏死。
1.2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高温高压抗原修复,修复液为EDTA(PH 8.0)。所用一抗CD21、CD35、Vimentin、SMA、ALK、CD20、CD3为Dako公司产品,CD23、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试剂盒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产品,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镜检观察 肿瘤组织与周围脾脏境界较清,低倍镜下炎症背景明显,主要为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也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炎性背景中的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席纹状,更多的是弥散分布于炎细胞之间。瘤细胞呈短梭形,细胞界限不清,胞质丰富,淡嗜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部分区瘤细胞丰富,排列较密集,瘤细胞显示轻度异型性,核形不规则,未见明显出血、坏死。
1.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CD21、CD35、clusterin、Vimentin阳性表达,CD23弱阳性表达,EBER原位杂交阳性,ALK、Desmin、SMA、CD20、CD3、AE1/AE3阴性表达,Ki-67约5%~10%阳性。
2 结果
2.1病理诊断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2.2随访 患者随访10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和(或)转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3 讨论
3.1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特点 FDCS发病年龄分布广泛,多发生于成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内,但亦有约1/3~1/2病例发生于结外[3],可累及口咽、鼻咽、颈部软组织、纵隔、小肠及肠系膜、肝、脾、胰腺、腹膜后、甲状腺等处。一种发生于肝、脾的特殊类型FDCS,其组织形态学与肝、脾的炎性假瘤很相似,单纯凭组织形态学较难鉴别。1999年,Delsol首先注意到这种发生于肝、脾的类似炎性假瘤的肿瘤,并发现该肿瘤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2001年Cheuk等[2]将其定义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IPT-like FDCT好发于女性,男:女为4:16,发病年龄19~77岁(平均47.5岁)。临床表现上,部分患者无症状,为影像学检测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消瘦、发热、乏力,可触及肿块,发生于肝脏的患者多伴有腹胀和消瘦,发生于脾脏者可伴有脾功能亢进症状。本研究中这例 IPT-like FDCT患者为男性,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其肿瘤发生于脾脏,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3.2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 IPT-like FDCT)的组织学特点 病理学检查:IPT-like FDCT肿瘤组织多为实性,境界清楚,肿瘤有或无包膜,推挤周围组织生长,中央可出现出血和坏死。肿瘤背景为大量的炎细胞弥漫分布,肿瘤细胞可排列成束状、席纹状或散在分布于炎细胞之间。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胞体样,胞质淡染或微嗜伊红染色,核梭形、卵圆形或多边形,部分可见双核或多核的R-S样细胞,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部分病例炎性背景中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肿瘤内可见出血、坏死、水肿、纤维素样渗出等。肿瘤内血管常扩张,管壁有纤维素沉积,可能与EB病毒感染后诱导的趋化因子和单核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1]。 免疫表型:瘤细胞免疫标记上阳性表达FDC标记(CD21、CD35、CD23),但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的组织中,瘤细胞着色较弱,并且为局部表达。因此,为提高标记的阳性水平,有学者建议用鸡尾酒法使用CD21、CD35两个抗体。另外,近期研究表明,簇蛋白(clusterin)在FDCS中高表达,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佳。Grogg等[4]采用clusterin研究202例梭形细胞肿瘤时发现,其中14例FDCS标本中13例表达clusterin(93%),提示该抗体在树突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作为FDCS的一个特殊类型,IPT-like FDCT同时也表达clusterin。CD21、CD35、clusterin的阳性表达对诊断IPT-like FDCT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报道的这例患者,其肿瘤细胞阳性表达CD21、CD35和clusterin,符合IPT-like FDCT的诊断标准。
3.3 IPT-like FDCT的发病机制 原位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有EB病毒的阳性表达,chen等[5]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对其报道S患者进行瘤细胞LMP-1基因测定,证实了EBV基因组的存在。LMP-1基因是一种病毒癌基因,同时也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的靶体。肿瘤中的 LMP-1基因常有 30bp的缺失及个别位点的点突变[1],但并不影响蛋白的转录功能,反而会帮助被EB病毒感染的FDCS发生肿瘤性增生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从而增强致肿瘤细胞的能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30bp缺失的LMP-1是人群的优势型,IPT-like FDCT在东亚地区高发。本研究的一例IPT-like FDCT患者EBER原位杂交阳性,证实为EBV感染。
3.4鉴别诊断 ①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IPT-like FDCT好发于女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只存在与腹腔内脏器中,而FDCS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淋巴结内和全身多处结外组织中。IPT-like FDCT患者常出现发热,消瘦等临床症状,肿瘤体积较大并常伴有坏死,但生物学行为较为惰性。组织学上主要以炎细胞为背景,肿瘤细胞散在分布,EB病毒检测阳性。而FDCS组织学上多表现为瘤细胞密集,排列成席纹状、束状,炎细胞数量少,且只有4%的FDCS患者EB病毒检测阳性;②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两者鉴别困难,IPT-like FDCT与IPT的组织学表现极为相似,只是前者的梭形瘤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从细胞形态学特点上更像滤泡树突细胞,有别于IPT的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并表达FDC标记,EBER原位杂交阳性。而IPT表达SMA、Desmin,研究发现,IPT中ALK-1的阳性表达率达89%,提示ALK-1可作为诊断IPT的一项指标。结合组织学、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可鉴别两者;③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tritic cell sarcoma, IDCS):IDCS中指突状树突细胞增生成束状、片状,由梭形和卵圆形细胞缠绕而成,瘤细胞与滤泡树突细胞相似,但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常可见灶性出血、坏死。免疫表型表达S-100和波形蛋白,不表达CD21和CD35,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鉴别两者;④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MFH):MFH一般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的软组织内,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席纹状结构,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核浆比明显增高,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坏死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表达CD68和溶酶体酶,不表达CD21、CD35和clusterin。
3.5治疗与预后 目前对于IPT-like FDCT患者尚未建立标准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限性病变者,单纯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发病例或手术未能根治的患者,应辅以化疗或放射治疗。IPT-like FDCT患者有1/3出现复发,但即使肿瘤出现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仍很长。Chen等随访5例IPT-like FDCT患者1~5年,发现仅1例患者出现原位复发,还有1例患者因未进行手术治疗,病情有所恶化,但在随访的3年内为发现转移。可见IPT-like FDC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本文报道的该例IPT-like FDCT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但因随访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Jaffe ES,Harris NL,Stein H,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s [M]/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Lyon:IARC Press,2001:278-289.
[2]Cheuk W,Chan JK,Shek TW,et al.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 adistinctive low-grade malignant intra-abdominal neoplasm with consistent Epstein Barr virus association [J].Am J Surg Pathol,2001,25(6):721-731.
[3]陆洪芬,王坚.小肠系膜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2003,19(1):22-27.
[4]Grogg KL,Las ME,kurtin PJ,et al.Clusterin epression distinguishes follicular dendtitic cell tumors from other dendritic cell neoplssma:report of a nove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marker and clinicopatholodic data on 12 additional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s and 6 additional 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tumora [J].Am J Surg Pathol,2004,28(8):988-998.
[5]Chen TC,Kuo TT,Ng KF.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tumor of the liver: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Epstein-Barr virus study of two casea[J].Mod Pathol,2001,14(4):354-360.
编辑/哈涛
相关热词搜索: 树突 脾脏 病理学 肿瘤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