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老教授的青春

|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九月的南粤大地,稻浪滚滚,碧波万顷。在四会县大沙公社的田野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同社员们一起聚精会神地研究水稻虫害综合防治的情况。只见他,一会儿弯下腰翻看稻子的叶背,一会儿拿起害虫的遗骸仔细察看。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专家、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蒲蛰龙。蒲教授近年来在荔枝、水稻等虫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

蒲蛰龙教授从事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四十年了。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把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真正同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那还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蒲蛰龙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五·七干校锻炼。在这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得到很大的锻炼。

一九六九年秋,他回到中山大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革命实践队,来到了东莞县。这个县是广东荔枝的主要产区,可是过去这里的荔枝常受荔枝蝽象的危害,造成减产。蒲蛰龙和生物系的师生们深入荔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了解虫害的情况。他们根据生产的需要和贫下中农的要求,在县委的领导下,同当地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以虫治虫”的培训班,开展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的试验活动。平腹小蜂是荔枝蝽象的天敌,当春暖荔枝花开的时候,它便产卵于蝽象卵内,灭害虫于卵期。自然界中有这种野生蜂,但数量极少,起不了大作用。培训班从农村实际出发,盖起茅草房,用人工培育的方法繁殖平腹小蜂,供大面积灭虫之用。过去,蒲蛰龙在实验室里培养过这种小蜂,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一个实践过程。由于设备简陋,条件很差,试验中碰到不少困难。试验一开始,就碰到了小蜂产卵少、死亡率高、雄多于雌等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蒲蛰龙不顾年高体弱,不畏腊月天寒,经常半夜起床,打着电筒到茅草房里细心观察小蜂活动的情况。通过长期观察,他发现适当的温度是保证小蜂正常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他就同大家一起研究出采用塑料薄膜密封茅草房四周和烧煤炉加温等措施,调节室内温度。接着,蒲蛰龙又同师生们群策群力,解决了其他方面的难题。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繁殖出大批小蜂。当年,在试验区中,这些比蚂蚁稍大的小蜂,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大量消灭了蜷象,使荔枝获得了丰收。同时,他们举办的短训班还为当地培养了三十多名荔枝生物防治技术人员。六年来,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已在东莞县广泛推广,平腹小蜂已在荔乡安下了家。现在,全县已建立了三十个蜂站,分布在各个荔枝产区。有个大队仅用两名技术员,利用这种科学方法就可以担负一万棵荔枝的除虫工作。贫下中农十分高兴地说:“小小蜂,顶大用;既易养,又防虫。”

(二)

在东莞的教育革命实践,使蒲蛰龙教授深深体会到,知识分子只有到三大革命第一线去,与工农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他认识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是一个新起点,而要继续前进,就必须继续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几年来,为了掌握虫害的发生和防治的第一手资料,他同师生一道,走遍全省各地。从潮汕平原到粤北山区,从珠江三角洲到五指山下,处处都有他们的足迹。有一次,他同一位青年教师到新兴县调查,行李一放下,他们马上就到田头观察水稻虫害的情况。第二天,他们又骑着自行车,沿着山区蜿蜒的公路,跑了几个公社,进行实地观察。农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社会调查获得的丰富材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必须“以粮为纲”,因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也应该放到粮食这个方面来。于是,他们决定开展关于水稻虫害防治研究。

一九七二年冬,蒲蛰龙和几位青年教师来到四会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大沙公社。这里水稻虫害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过去对水稻虫害的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由于长期、单纯、大量地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一九七二年药用量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十倍,但效果并不好。在消灭虫害的同时,农药还杀伤了大量的青蛙、蜘蛛等害虫天敌,并妨碍了禽畜牧业的发展。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不但提高了农业成本,有时还会使人发生中毒事故。广大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在四会县各级党组织和中山大学党委的领导下,蒲蛰龙等决定选择大沙公社为教学、科研的一个点,他们和当地的贫下中农、科技人员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发挥天敌效能为主、与防治措施相协调的综合防治的科学实验。针对大沙公社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粘虫、稻叶蝉等几种主要虫害,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找出了一套经济有效、臧少环境污染的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稻虫害综合防治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搞好测报,提早浸春沤田,消灭越冬虫源,推广抗病虫良种,养鸭除虫,使用螟杆菌,改全施为重点挑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使田间生态系朝着有利方面发展,把害虫控制到不造成危害,达到防虫治虫的目的。

在探索这套综合防治方法的过程中,蒲蛰龙不知花了多少心血。而他在前进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又都是与他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分不开的。几年来,他经常同师生一起,不怕日晒雨淋,深入田头地角,经常到贫下中农中去,学习和总结他们的经验。搞水稻虫害综合防治,杀螟杆菌是个重要项目。蒲蛰龙听说梅县地区贫下中农对杀螟杆菌的研究和应用,在菌种的选择及毒力的测验方面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就两次同其他教师到那里去,虚心向他们学习,总结他们的经验,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为了生产大量的菌种,大面积地实行综合防治,他想方设法找图纸,找资料,找设备,帮助公社办菌厂。菌厂办起来后,他经常到车间,同工人一起劳动,了解生产情况。稻田放鸭,以鸭除虫,这是贫下中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浦蛰龙听说中山县贫下中农养鸭除虫有好的经验,就跑到那里向他们请教。当公社鸭群生病时,他又四处奔波,请医求药。今年,全公社养群鸭达二十二万多只,收到了“以鸭除虫,以副促农”的良好效果。有一次,蒲蛰龙听说黄冈大队的虫害发生了新的情况,就马上冒着风雨,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并研究解决。回来后虽然腰酸骨痛,但第二天还是一早就去生產队,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

为了使生物综合防治科学知识普及农村,为农村培养科技骨干,蒲蛰龙除协助县、社科技部门举办短训班外,还多次举行学术报告会。他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介绍了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方法。他讲课切合实际,深入浅出,受到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的好评。现在,全公社已有一千七百多名掌握了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员,他们在水稻虫害防治工作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大沙公社的水稻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三年晚稻综合防治区三百亩水稻比非综合防治区增产百分之三十,一九七四年综合防治区一千五百亩水稻比非综合防治区增产百分之六十二,全年总产又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几年来,综合防治区面积不断扩大,一九七二年早稻二十亩,今年早稻已扩大到六万亩。这种综合防治的科学方法,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这是植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

蒲蛰龙为什么能够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老教授为什么能够焕发革命的青春?熟悉浦教授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过程。他是在全国解放后,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从国外回祖国来的。回国后,党和人民对他十分信任,非常关怀,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条件。但是,过去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他虽然勤勤恳恳地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但沿袭陈规,研究出来的成果也就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重新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思想觉悟有了提高。特别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中,关于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伟大教导,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常说:“我能够做点工作,是党和毛主席教育的结果。我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有生之年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近年来,他除了坚持在农村开门办学,搞科学研究外,还经常在自己的家里,在实验室里,热情地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貧下中农,同他们一起交流生物防治中的新情况,新经验,共同探讨解决虫害防治技术上的一些难题。对他们的来信,蒲蛰龙不管工作多忙,总是做到有信必复,尽量一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他把这些看作是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的重要途径。

今年,蒲蛰龙教授光荣地参加了四届人大。四届人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宏伟蓝图,使这位年逾六十的老教授,眼界更加开阔,斗志更加旺盛。在这几年取得的水稻虫害综合防治成绩的基础上,他又和其他教师一起,进一步摸索水稻虫害及其天敌数量变动规律,开展稻田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的研究。他决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努力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改造思想,勇攀擎科学高峰,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运动中作出新的贡献。

(中山大学报道组)

相关热词搜索: 教授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