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贵州热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浏览次数:

【摘要】概述了贵州热作科技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强主要热作品种选育、推广技术研究,建立高产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热作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开展产地环境污染防控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

【关键词】热作;现状;问题;对策;贵州

贵州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南亚热作省区之一,贵州热区农民从热作产业获得的收入逐年增加。热作产业是贵州热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贵州热作发展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贵州发展热作提供理论依据。

1.贵州南亚热区慨况

按南亚热带气候区的划分标准和主要指标,贵州南亚热区主要位于东经103°53′~106°15′,北纬24°37′~26°49′,涉及贵州省西南部红水河及南、北盘江中下游的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贞丰、关岭、镇宁等10余县市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北部地区的赤水河、官渡河下游的仁怀、习水、赤水等3县市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东部及东南部的乌江、锦江、都柳江等中下游的沿河、江口、德江、从江、容江等1O余县市海拔500m以下的中低山河谷地区。区内土地总面积56.32万hm2,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3.2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及荒山草坡面积44.5万hm2,占区内土地面积的79%,其中陡坡地占70%左右。一般年均温18.5~21.O℃,最冷月(1月)均温9~11℃,最热月均温25~27.5℃,极端最低温度-3℃以上,≥1O℃的年积温达5500~7000℃,无霜期346~365d,年降水1000~1400mm,年日照时数1200~1560h。

2.贵州热作发展研究现状

根据引种实践,从1999年至今,先后引进木豆、银合欢、青皮软籽石榴、柑桔、橙、柚、火龙果、番木瓜、澳洲坚果、芒果、麻风树、辣木、木薯等热作。许多热作虽然引种、试种成功,由于受其生物学特性、产业因素和贵州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影响,推广种植面积不大,均存在没有适宜贵州热区推广发展的自己选育的优良品种,多数研究都停留在适应性、引进品种筛选、育苗、栽培技术方面,病虫害防治、采后加工、利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生理研究报道较少。

经试种结果表明:典型的热带品种如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芒果、油梨、番木瓜、火龙果、麻风树等,试种可以成功,但在生产上应用只能在低纬度低海拔600m以下无霜区种植,超过600m海拔则易受冬季的霜冻等低温危害,无经济价值。实践证明,典型热作在贵州热区应用价值不大,介于南亚热带到亚热带果树品种在贵州热区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如柑桔、橙、柚、澳洲坚果、番石榴等[1]。

3.贵州热作科研发展问题

3.1 对热作总体重视不够,科技投入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对热作重视程度远低于大农业。热作产业规模在整个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热作科技不是贵州农业科技的主流,申报项目也往往因涉及热作生产规模不够大而不被获批,加剧热作科研经费紧张状况。

3.2 热作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健全,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困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贵州热作表现尤为突出。多年来,鉴定和验收的成果多,能转化应用于热作生产中的成果少,科技贡献率低。

3.3 热作科技的人才规模、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缺乏

由于贵州热区多处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基础薄弱,热作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或领军人才,严重制约科技能力提升。

4.贵州热作产业技术瓶颈问题

4.1 优良新品种选育起步晚,覆盖率低、更新慢,品种对口配置不当。优良新品种的覆盖率低,更新慢;新品种引种把关不严,品种对口配置原则贯彻不到位;没有集高抗寒高产量于一体的品种,并在具体操作上,往往以追求高产为主,而忽视了抗寒生存这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综合生产力不高,难以提高经济效益。

4.2 高产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仍未得到完善。没有成熟的养分诊断指导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缺乏配套与集成技术,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4.3 热作资源可持续利用仍有待加强,没有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林下资源种养技术,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研究水平仍较低。

4.4 热作产地环境污染防控与修复关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还主要集中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化学投入品引起的污染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针对作物开展的产地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系统研究更少。

4.5 热作果蔬采收贮运和加工技术研究有待加强。缺乏系统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少污染的采后防腐处理技术,在新型保鲜剂及包装材料研究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去甚远;缺少依据市场规划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技术体系,对采前栽培规划、品种选择及产中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对采后耐贮性影响研究不系统,影响着贮运技术应用及其效果;在热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中,产前、产中、产后未能形成了一系列相配套技术,采后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研发缺乏。

5.贵州热作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5.1 建立高产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针对热作生产技术体系现状,开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热带能源作物、热带水果、香辛饮料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特有畜禽健康高效养殖及草畜配套技术研究,并建立特色农产品高产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光、温、水及养分等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提高种植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大可持续安全集约化生产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强技术配套与集成,先进技术示范推广方面的工作力度;在热带能源作物、重点热带果树的优势产区,建立一批集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5.2 加强热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利用。开展热带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鉴定及数据库建设工作;突破热作种质保存鉴定评价共享和种质创新技术,开展热作高产、抗逆等优良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机制、品质形成及重要病原致病分子机理等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发掘优异基因资源,结合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诱变育种技术开展热作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开发优质种苗繁育产业。

5.3 开展热作产地环境污染防控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农药减量化为主的源头控制技术、加强耕作管理与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的污染过程控制和开展生物富集与转化为主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形成许多环境污染的生态控制技术。科研工作者根据热区实际,应积极开展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化学投入品引起污染的系统研究,针对热带能源、果树、香饮料等主要热作开展产地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的系统研究。

5.4 加大热带果蔬采收贮运包装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研究、开发常温下保持与稳定热带果蔬、花卉产品质量的流通和贮藏、包装技术等。

5.5 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热作科技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保障热作科技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推广体系。加强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大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热作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加强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的植物保护攻关研究,建立健全热作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热作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6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主要热作种植向适宜区集中,促进形成优势产业生产、加工集群。利用丰富的区域性热带亚热带小气候资源和贵州热作产业的传统种植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大力发展早熟、晚熟热作品种。支持区域优势强、收益高、见效快、市场需求大的产业,加大名、特、优、新、稀品种的开发力度,创建区域性品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热作加工品结构优化。

5.7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发挥其作为新型市场主体的作用[2]。重点支持综合型、契约型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园艺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能力和出口带动力。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创新机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打造热作精品名牌,不断培育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市场或中介为依托,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产业链长、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热作产业集群。

5.8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热作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推动热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型灌区改造等,为热作产业实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兴修田间水利设施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建立现代热作示范基地,探索高投入、高效率、高附加值、高产出、高收益的现代热作产业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正邦.贵州亚热作科研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百年院庆专刊,2005,33(增刊).

[2]熊惠波,李小园.中国热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3.

基金资助:农业部热作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项目(GZRE2009-03);黔农科院院专项(2009)011号。

作者简介:王代谷(1969-),男,贵州兴义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热作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贵州 现状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