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学校和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按传统的办学模式,“黑板上开刀”,“讲台上看病”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坚持医教结合、院校合作,将育人与技能训练、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本院属基层医学高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为院重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更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要使该专业的学生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成为基层医院受欢迎的人,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把面向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主题。为此,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高职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 充分发挥专业教改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学院聘请卫生行业部门领导和校外专家,组成专业教改指导委员会和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改调研小组,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从而认清社会背景,共同确定、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
1.2 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 学院紧紧围绕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变化的办学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式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确立符合行业岗位群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将将临床医学分为两大岗位群,即医院临床医疗岗位群和社区全科医疗岗位群。医院临床医疗岗位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患者,其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或减轻痛苦;社区全科医疗岗位群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和健康人,其任务是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为此,学院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使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从而也必能拓展高职临床医学生的就业之路。1.3 “针对市场设专业”,实行专业与社会需要零距离 临床医学专业在本院是一个老牌专业。为适应城乡社区医疗的需要及市场竞争,本院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对不同类型卫生职业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提出“针对市场设专业”的思路,及时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分流出口腔方向、妇幼卫生方向、医学美容方向,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专业和社会需要零距离。
1.4 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因此,学院对高职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和优化:将所有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医学基础理论模块、临床疾病诊治及预防模块、社会适应能力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并构建了岗位7大能力模块。还及时调整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主次不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增加了《临床预防》、《社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等5门课程,同时将诊断技术、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和常用护理技术组合为综合技能训练及多站考核,以便和执业医师考试接轨。
1.5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设计、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办法,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质疑、争论、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现代教学观;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并注重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
2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新办学模式
2.1 认真作好“产”学结合文章
2.1.1 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产学结合储备师资 实行产学结合需要大批既动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直接肩负传、帮、带的责任。学院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9%以上。
2.1.2 加快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真刀实枪的工作”提供仿真环境 现校内有专业课实验实训室24间,设有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专用大型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科仿真训练室。学院还拥有一所三级综合性附属医院,为学生实训、实习及顶岗实践提供了良好场所。
2.1.3 大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按照“立足永州,面向全国、重在基层”,“实习基地开辟到哪里,毕业生就业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在全国开辟了100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顶岗实践以及就业问题。
2.1.4 引导学生社区医疗,实践产学研结合之路 近几年来,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医疗服务团,到农村和社区进行健康调查和医疗服务,学生或集中义诊,或走村串户,使其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中学习,对岗位技能和良好医德的培养均有很大的帮助。
2.2 校企合作办学
2.2.1 邀请临床专家参与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开发。
2.2.2 联合校外县级医院及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临床教学。通过开辟、共建的方式确保相对稳定的临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医)院(学)校结合、开放式实践实训教学环境;联合地方政府,与社区、老人院合作,并与多家美容院、健身按摩院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实践基地和就业出路。
2.3 医教结合、院校合作
2.3.1 临床系教师与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定期轮换,既承担教学任务又从事临床医疗,既提高了临床教师的医疗水平,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理论支持。
2.3.2 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学改革 将临床课程放到条件较好的市级医院进行临床教学。
3 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本专业属地方高职医学教育、地域偏僻等就业工作的劣势,学院注重加强对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毕业生到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高职 临床医学 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流动人口生育保障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