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发展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转移到对人的投资上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的能力建设上来,实现投资战略的重大转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口战略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即从数量、质量并重战略到以质量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战略再过渡到质量战略。优先投资于人的七大重点领域是:农村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重大疾病防疫控制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控制、出生缺陷干预、食品与血液安全、基础教育、农民技能及智能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口发展战略 人口素质 能力建设 优先投资于人
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制定一切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贵州的人口问题,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本研究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论述等为理论基础,就贵州优先投资于人的领域进行研究。
一、理论源流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源流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活动、关系和需要将日益丰富和复杂,对人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这里所说的“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指人在认识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之后,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自由、自觉行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作为物的附属物、人是物的工具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是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成为我们党的行动宗旨;邓小平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实践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的实践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和根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从价值目标上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所期望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分析框架
1.人的能力建设:二维分析框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的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实现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即注重对人的投资,投资优先于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的能力建设。
所谓能力建设,一般是指各级各类主体(国家、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等)通过教育、培养、配置、使用、管理、激励或政策、舆论等途径,引导人们不断地学习,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开发人们的潜在能力,进而增进人们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的系列活动。
人的能力建设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能力建设的二维分析框架是指能力建设的时间维与空间维,或纵向与横向,它们实质上是由人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存在所赋予的。作为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体现和内在要求,能力建设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展开的。从空间维度来看,能力建设包括片面建设(发展)和全面建设(发展)两种类型。从时间维度来看,能力建设包括终结性建设与终身建设两种类型。
2.优先投资于人的领域:二维分析框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的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要求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即由人口数量战略转化为人口质量战略,优先投资于人,以提高人口素质。所谓素质,是指人与物在某个方面具有的特质和基本条件,是用来描述事物状态的范畴,在这里,我们将对人口素质给予高度关注。
与人的能力建设相应,对优先投资于人的领域的研究,也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二维模型来进行分析。从空间的维度来看,优先投资于人的领域主要包括:提升人的体能建设(身体素质)方面的投资,即提高人健康水平的投资(如生殖健康、疾病防治、食品、血液、环境安全、卫生科技等);人的智力建设与潜能开发方面(教育素质)的投资(如学校教育、培训、进修、终身学习等)。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优先投资于人的领域既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又可以从人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考察。从个人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对于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对其进行投资时,其重点是不一样的。
二、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从近期来看,人口发展战略应从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以数量为主、兼顾人口质量战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控制人口数量的人口发展战略
从近期来看,即在本世纪的10年内,人口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即从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以数量为主、兼顾人口质量战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控制人口数量的人口发展战略,我们之所做出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第二,实施人口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人口发展战略,是将贵州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在人口发展战略上,从单纯的人口数量战略转向数量与质量战略,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着力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就可以将人口压力带来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贵州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控制人口增长,实施人口数量控制战略仍将是我
省人口战略的重要内容。图1是1980年以来贵州省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1983年、1984年、1987年和1989年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年份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1990年之后,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至2004年总人口达到3903.7万人,因此,降低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人口增长仍然是贵州今后一定时期内人口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从长期来看,应从以质量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战略再过渡到质量战略
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的改变,我们的人口发展战略应从数量与质量并重战略走向质量战略。
第一,至2050年左右,人口数量将出现零增长。有学者分别利用低方案、中低方案、中方案和高方案对贵州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按照低方案,贵州人口将在2035年出现零增长,中低方案和中方案将在2044年和2045年出现零增长,因此,我们只要在21世纪前1O年注重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同时,实施人口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人口发展战略,则贵州人口在205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目标。所以,从长期来看,贵州人口发展战略应从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向人口质量战略。
第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从理论上看,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就强调了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就指出:人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肯定一般劳动者作用的同时,突出强调知识和人才的作用,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江泽民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论述,他认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等,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要求我们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即从单纯人口数量战略走向人口质量战略。
第四,是适应知识经济兴起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OECD国家,知识经济已经占整个国民经济的50%以上。在知识经济中,高素质的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知识的创新者。因此,从长期来看,需要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提高贵州人口素质,实施人口质量发展战略。
三、实现人口发展战略转变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人口的健康水平较低
(二)农民身体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由于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高达85.5%,因此,农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对全省人口素质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辛贤、毛学峰(2005)等学者用平均预期寿命、农村人口死亡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人均食品支出、每千乡村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数、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等6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农民身体素质指数这一计量指标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的健康水平进行计量分析。农民身体素质指数全国平均为0.37,贵州只有0.09,排全国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藏;贵州农民的身体素质指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32%,而排名第一的上海高达0.78,贵州仅为上海的11.54%;与排名第二至第十位的北京(0.66)、广东(0.55)、浙江(0.55)、福建(0.52)、天津(0.52)、海南(0.51)、黑龙江(0.5)、吉林(0.49)和江苏(0.46)相比,贵州农民身体素质指数分别为北京、广东、浙江、福建、天津、海南、黑龙江、吉林和江苏的13.64%、16.36%、16.36%、17.31%、17.31%、17.65%、18%、18.37%和19.57%。贵州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不仅与排名前十位的省区有巨大差异,贵州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不及排名第十位的江苏的20%,而且与周边省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为湖南(0.38)的23.68%、广西(0.38)的23.68%、四川(0.28)的32.14%、重庆(0.27)的33.33%、云南(0.12)的75%。
衡量人口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预期寿命,从纵向来看,虽然贵州人口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即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贵州人口的健康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要》提供的资料来看,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33岁,贵州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57岁,比全国低5.76岁;如果与人口预期寿命最高的上海相比,贵州人口的预期寿命比上海的80.04岁低12.47岁;贵州人口的预期寿命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9位,仅高于西藏和云南,这说明在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学历人口占人口的比重过小,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比重过大
首先,高学历人口占人口的比重过小。从纵向来看,贵州人口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如果从横向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十万人中全国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人口分别为3611人、11146人,而贵州只有1902人和562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1709人和5520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过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贵州除高于西藏自治区之外,低于全国其余所有省区,排全国第30位。贵州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情况与各省区之间有较大差距,如果与排名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相比,差距更大。贵州受过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只有北京的11.29%、24.30%,上海的17.39%和24.44%。
其次,低文化素质的人口所占比重太高,提高人口教育素质要走的路更长。关于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看到,还可以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每年进行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到。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贵州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为28.39%,比全国平均水平15.58%高12.81个百分点;如果从2003年人口抽样资料来看,在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贵州为
16.88%,比全国平均水平9.69%高7.19个百分点。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贵州为18.74%,在全国31个省区中高居第五位,比全国平均水平11.63%高7.11个百分点。
(四)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低,成为提高贵州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障碍
从纵向来进行分析,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从横向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各省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为更为准确地衡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及各省区之间的差距,我们用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个指标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从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4张,贵州仅为1.52张,在31个省区中排第31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33%;从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5人,贵州为0.96人,在31个省区中排第31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从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指标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1.03人,贵州仅为0.56人,在31个省区中排第31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37%。
(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在于贵州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更为关键的在于贵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不足,而贵州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75%以上的省区,因此,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对于提高农村人口健康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与东部、中部及有关省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从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0.77张,而贵州只有0.44张,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14%、上海的11.46%,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31位;从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生和卫生员数来看,全国平均为1.18人,贵州仅有0.6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85%、上海的18.07%,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31位;从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来进行分析,全国平均为1.02人,贵州为0.8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疾病预防控制难度大
贵州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又相对滞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还停留在追求温饱上,有的地方还存在人畜共饮一口井的情况,许多农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厕所。正是由于农村的卫生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伤寒、肝炎、痢疾等主要通过饮用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和一些缺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在农村的发病率高居不下,给预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衡量贵州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全国及各省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我们用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四个指标来对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从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来看,2004年全国为93.8%,贵州为7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从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来看,全国平均为60%,在各省区中,上海最高为:100%,贵州为512%:从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来看,全国平均为53.1%,贵州仅为24.7%,在31个省区中排第31位;从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来看,全国平均为57.5%,贵州仅为27.3%,在全国排第3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2个百分点。
四、优先投资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农村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从近期来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应为乡镇医疗卫生院的建设。乡镇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除健全机构外,还应加强医疗设备投资。同时,更应注重乡镇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乡镇医院培养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从长期来看,除建设了乡镇医疗院之外,还应重点建设村一级医疗卫生网点。让村民能够较为容易地看上病,真正解决农村人口看病难这一问题。
(二)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
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应成为今后投资的一个重点领域,纳入人口工作的重点,最好是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
从近期来看,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目标人群应为生育期内的妇女、儿童,将他们作为保健与生殖健康重点,对于未来人口健康素质提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今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口;将生育期内的妇女选为保健与生殖健康的重点,不仅提高了这些育龄妇女的健康水平,而且这些妇女本身就承担了生产下一代人口的重要任务。从长期来看,农村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服务目标人群除生育期内的妇女、儿童之外,还应重点服务以下几类人群:一是男性保健与生殖健康;二是老年人口的保健与生殖健康;三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健康与生殖健康。
(三)重大疾病防疫控制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控制
从近期来看,贵州重大疾病防疫控制的重点应在农村。贵州农村对重大疾病防疫控制能力弱,医疗设施和条件与中、东部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此外,贵州省还是某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的重病区,如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地劳动力素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包袱。而随着贵州经济、交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物资的大交流和人口的大流动,大量外来的易感人群陆续进入贵州。因此,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从长期来看,应在全省建立和完善重大疾病防疫控制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完善控制机制。提高我省疾病防控的科学技术水平,更有效地控制重大疾病。同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纵横贯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出生缺陷干预
从近期来看,出生缺陷干预的重点应选择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大幅度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人根据贵州省1997至2001年间17家县级及县以上医院或妇幼保健院产科、新生儿科提供的监测资料,按全国妇幼卫生监测中心制定的《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主要先天畸形诊断手册》实施,对住院分娩的5505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17‰,其中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06‰,农村高达18.99‰,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是城镇的2.1位。
从长期来看,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建立出生人口动态监测档案和出生缺陷病例登记制度,大力开展出生人口监测和筛查防治,提高新生婴儿质量,基本消除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食品与血液安全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性的密切关注。从近期来看,食品安全的重点应是完善以食品检测机构和不良反应检测中心为重点的技术监督设施建设、在学生中普及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等。
从长期来看,食品安全的重点应以绿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其他绿色食品生产,同时健全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实施食品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防范,对食品从生产、销售至食用进行全程跟踪与管理。
血液安全是指输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保障血液安全的三大战略是从低危献血者中采血、严格筛查血液和临床合理用血。
(六)基础教育
从近期来看,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使人口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应对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重点关注。 从长期来看,应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使新增人口大部分能够得到高中教育。
(七)农民技能及智能提升
提升农民技能与智能水平,从近期来看,其重点在于:一是普及文化知识;二是加强对农民适用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技能培训。从长期来看,其重点应为:一是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二是继续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并注重农业适用技术的本土化培训;三是与农村非产业的发展相适用,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农民进行非农业技术培训。
责任编辑:宋忠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战略 人口 调整上一篇: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益处
下一篇:计生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