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必须注重的一个方面,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152-02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企业缺乏内部监督的自觉性。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如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这将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难境地。因为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内部监督的作用,当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只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内部监督职能形同虚设,造成账外资产、闲置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会计核算的方式和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新的政策法规制度层出不穷,社会对会计执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照会计工作的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人员水平整体偏低,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差、专业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新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不熟悉、不理解,不能正确运用而导致原理性、操作性错误,无意中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法规制度不完善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现实中,我国会计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相应的违规处罚力度不够,这些法律环境的缺陷是虚假会计信息得以产生的关键外部因素。但在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从属于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企业负责人所掌握和决定,所以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监督力度不到位
执法部门对企业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因顾及人情关系而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以罚代法,使得作假付出代价大大小于产生的利益,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致使一些经营者和企业领导胆大妄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主管部门实施,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权衡本部门的利益,往往偏袒自己的下属企业,造成监督弱化;税务机关以税收征管为宗旨,注重税款的缴纳,也往往忽略了其他会计核算的监督;审计部门重点是对预算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审计,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
(五)政府行为不规范
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往往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尚未通过市场直接进行,很多地方政府还是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指手画脚,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另外,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未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致使企业经营者为了考核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时就假造利润。这种行为,对法制建设的危害非常严重。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治理结构,“优化”会计信息生存的土壤,为会计信息的良性循环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会计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二)大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道德素质和执业能力
首先,要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应加大对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培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财会知识水平和法制意识,使其切实履行《会计法》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其次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队伍的廉政建设,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根本所在,也是强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长远之计。第三是提高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其有效途径是开展会计职业教育。教育内容应包括新技术、经营管理的学习、财经法纪的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通过对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优胜劣汰,不搞会计人员执业终身制。
(三)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信息管理环境。其次,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
(四)强化会计工作监督力度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二是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不能只是以经济处罚为主。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监督体系,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力度,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四是积极推进会计委派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杜绝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五是加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步伐。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进行综合运用。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于春艳:浅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参考文献]
[1]胡燕玲,浅谈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4(9):9-10.
[2]贺建青,浅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4):216.
[3]王军华,会计造假与信用危机[J],经济师,2010(9).
[4]彭玉亮.农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5]黄瑞.完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9(11):17-19.
[6]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8).
[7]崔晓莉.会计信息失真与防范[J].管理与财富,2009(2):48-49.
[8]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4).
(责任编辑:刘润婉)
相关热词搜索: 失真 浅析 对策 会计信息 原因下一篇:会计学科发展趋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