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个体的心理素质形塑过程、目标和措施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要求,这就是心理素质形塑论在社会本位方面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心理素质形塑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心智提高,以具有特定遗传条件的现实的人为形塑对象,对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形塑,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2)基于积极心理取向。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1942—)所从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因此被尊为“积极心理学之父”[3]。心理素质形塑论推崇积极心理取向,并以塞利格曼的24项积极心理特质为参考,根据词汇学方法析出4项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和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表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其中,积极心理素质基础维度包括积极认知(创造力、好奇心、开明、洞察力、爱学习等)、积极情绪情感(热情、爱、宽恕、欣赏、感恩、希望等)、积极意志行为(坚持、交际、领导能力、自律、守信等)、积极个性(勇敢、正直、善良、公正、谦虚、谨慎、幽默等);基于积极品德的积极心理素质现实维度主要是指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团队意识等;以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素质扩展维度,是指源于信仰和宏观社会影响及个体自我修养所形成的深层观念。在这里,积极认知、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意志行为、积极个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积极认知有助于建立积极情绪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又可促进积极认知;在积极认知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基础上,个体的积极意志和行为也激发出来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社会成员的积极个性;积极个性的生成有助于衍生更为丰富的积极心理素质: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观点
(1)积极心理素质可塑论。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是可塑的,而且可以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个体实施有效的认知偏差纠正、价值观调整、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积极心理品质训练和心理潜能开发等,从而逐步提高其积极心理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当然,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或误导,均有可能形成较大的负性影响,即心理素质形塑发生方向性错误,从而形成非健康的人或病态个体,心理疾病和犯罪就属于这种方向性错误的结果。
(2)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心理素质形塑论兼顾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积极意志行为、积极个性和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就是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简言之,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形塑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任何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都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基于认识和手段的限制,在实现目标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宗教的教义和传播方式属于心理素质形塑的原始雏形,基于统治者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求,国家机器需要依赖有影响力的宗教来形成特定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并使信仰成为人类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心理世界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形塑过程和达到心理素质形塑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过程。心理素质形塑过程是多样化的,其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这些形塑过程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内外兼修)而实现的。在心理素质形塑过程中,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物质表层、形式浅层、体制中层、观念深层等不同层次文化要素的感染和熏陶,使个体在环境影响中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素质。这种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等)、学校环境(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定向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过程,从幼龄个体到成年个体,首先接受的是受家庭成员的定向培养和合理引导,贯穿到成年期的个体间相互交流和戒勉也是一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成为系统教育的专门组织,加速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时间进程,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实施效果;自我修养在积极心理素质形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接纳的外界信息和刺激,在人生历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鉴别、判断等过程,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积极心理素质的形塑路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积极心理素质形塑的外部路径,自我修养是积极心理素质形塑的内部机制(见图1)。自我修养是指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在感知、学习、历练、感染、陶冶等过程的基础上,为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过程。
五、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就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形塑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的意志行为、积极个性和积极品德以及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塑对象和形塑内容,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自我形塑等形塑过程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修养等形塑路径,形成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见图2)。
心理素质形塑论理论构架表达了心理素质形塑论的基本内涵:依托心理素质形塑的外部机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内部机制(自我修养),通过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实现心理素质的形塑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具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里,心理素质形塑路径虽然是相对独立的通道,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某一个现实个体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都是必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综合作用过程。这种综合作用过程必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那就是实现心理发展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形塑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主要路径,都会从不同角度和程度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环境影响、定向培养、系统教育和自我形塑,所以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过程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并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自我形塑。依托心理素质形塑的四大主要路径,通过心理素质形塑的四个过程,最终实现社会对个体的形塑目标,即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具积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具有积极品德,在内在的观念深层方面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外在的表现方面具有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意志行为和积极个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M]. W. W. Norton & Company, 1963(second edition)
[2] Urie Bronfenbrenner.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ISBN 0-674-22457-4
[3] Martin E. P. Seligman.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M]. New York: Free Press, 2002. ISBN 0-7432-2297-0.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素质 形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