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针对提出的问题,本专业各课程组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内容,最终形成新版课程体系。
本专业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动态调整制度》的规定,每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课程大纲的修订周期与培养方案修订周期一致。一旦形成了培养方案并重构了课程体系,按照《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大纲编制规范及要求》,制定新版课程教学大纲。本专业形成了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软件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制定或修订的课程大纲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提交教务处备案。
本专业课程大纲包括中英文课程基本描述、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知识点与学时分配、案例设计、讲授提示及方法、作业设计、实验设计、考核与成绩评定、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等内容。课程大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其严格执行可满足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標点的支撑。
四、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一)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大类。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本专业理论与解决软件工程实践问题紧密结合。通识课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共性知识;专业核心课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涵盖了软件工程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或应用领域上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
(二)建立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专业以毕业要求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对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对每门课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本专业重点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创新设计”“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和两类实践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13门重点课程,这些课程支撑了12个毕业要求中的26个指标点,反映了这些重点课程对本专业所需工程知识和能力有较强支撑,也体现了重点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作用。
重点课程中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属于基础课,这几门课程涵盖了软件工程学科中的数理逻辑、算法分析、语言的形式化表示方法等内容。这些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复杂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流程进行设计的能力;对复杂软件的系统架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设计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运用软件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重点课程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属于专业平台课,这几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软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开发阶段、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软件质量评估体系、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具体测试技术,以及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配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内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实施,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
重点课程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和最后的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即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工程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进一步提升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自我更新知识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科研创新等实践环节入手,在不同学习阶段/学期分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動。此类课程总学分为40学分,占总学分174的22.99%,在学分比例方面,达到了工科专业认证通用标准(≥20%)的要求。
本文首先阐述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并剖析在该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发展背景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和程序,修订过程采用动态评价修订方式,课程体系的架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要求的支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实施,同时给出重点课程对本专业所需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具体支撑,指出该课程体系下相关课程的设计能有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波,郭红,李鹏.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相关热词搜索: 专业课程 软件工程 工科 体系建设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