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一直都是公众极其关注也极其敏感的一个焦点,几乎年年都要轰轰烈烈地闹上那么一阵子。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呼声应该说早已有之,但对于各式各样的建议,不论专家还是普通大众,都很难达成共识。个中原因,倒不是说大家觉得现在的高考制度好,而是担心“替代品”会比这更糟。那么,北大11位教授苦心制造的“上书门”,是否昭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又是否切实可行呢?
正方代表:熊丙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1位教授的方案,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一种自主招生改革,与此前高校各自为政举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以及北大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相比,有着诸多优点。事实上,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进行自主招生,就是采取这种方式。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提出申请自主招生的高考成绩门槛,然后结合申请者的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
在这一过程中,高考成绩由过去的选拔功能转为评价功能,由于统一考试,有相当高的权威性,保证了评价的公平;学校录取学生的依据,从高考成绩单一标准变为包含高考成绩在内的多元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同时自主申请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校的录取通知书,再根据这所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录取的专业进行自主选择。
如果这模式操作成熟,就可以逐渐将高考这一统一考试改革为学业水平测试,过渡到“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的全新模式。
当然,实行这一改革,也面临诸多阻力,比如说公众对于自主招生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自主招生即意昧着取消统一高考。这是一种误解。就是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不是学校自主举行笔试,而是认可SAT、ACT这样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校的自主性体现在对统一测试成绩的不同权重认定,以及其他多元标准的评价。
反方代表:林纯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自称是北大“第12位教授”
我个人并不认同我11位同事的建议在我国是可行的。首先在面试内容上,我国各地区学生所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差别相当之大,面试中的各种问题,有些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或许没思考过的,有些他们根本没接触过,而且应对场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明显没有发达地区的孩子好,如此差别之下怎能制造出公平的结果?
再看考试的形式。诚然,如今“高考定终身“的做法难免会产生“一刀切”,但是,面试了就真能保证公平?如果北大招生都采取“高考+面试”的办法,那全校每年招3000个孩子,起码要面试5000人,哪里来这么多教授?即便有,众多教授的水平、视野和经历是不是一样?被面试的学生会得到共同标准下的公平、量化的判别吗?
曾经有大学教授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提出:“现在社会还需要包公吗?”一位答“需要”的学生被扣了分。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严密。没有科学标准化的题目,怎么能要求标准化的答案?同时,有些教授提出的问题,可能正好这个学生没有思考过,另一个学生却正好有所准备,那么这个面试对两个同学又如何保证公平?
如果说因高考一分之差而错过名校的考生,加入面试环节后,教授在短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内的面试中,是否又能保证区分出几分甚至几十分呢/如果两个考生在面试后相差0.5分7又将录取谁?公平性又如何保证?如此种种的不确定性,会不会在招生过程中造成更大更多的冤判和错判?
自由发言
邓凯(湖北大学在读研究生)
教授们的建议是好是坏我不做评价,倒是想说点题外话。报纸上说北大把那封公开信放在了北大校网上,向全体师生和校友征集意见。这什么逻辑?北大是全国人的北大,这事显然不能北大自己人说了就算。你北大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北大首先要进行的改革是改为民办大学。
周家琪(湖南娄底一中学生)
我算是看明白了,改来改去,谈得最多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要综合素质,二是让偏才怪才能绕过高考门槛。如果手指头够用的话,我一定要让他们看看这有多么的荒谬,这不是典型的为少数人着想吗?现在社会已经多元化,也比较包容了,少数不喜欢读书或者说考不到高分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成功,没必要跟人抢书读啊!
申媛媛(四川大学学生)
“唯分数论”很不好,很落伍,这不用多说,不然科举制度也不会寿终正寝了。但是,咱中国人一时半会还是丢不掉状元情结啊。有人曾对近几十年的高考状元做过调查,发现在事业上有建树者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唯分数论”的狭隘。另外,高校招生的“唯分数论”,延伸到就业层面,就成了“唯学历论”,害人得很,所以该改,一定要改’
李奇军(云南昆明十四中老师)
做学问终究还是太枯燥,不然教授们肯定没性情来掺和这些事。当然,做学问久了难免让人变得单纯,不然他们的想法不会那么天真。搞什么面试?说直接点,最后可能变成某些人的“绿色通道”。这样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大家看看那些获得高考加分的“武林高手”就知道了。如果把高考从“看自己分数”推到“看别人脸色”的窘境,那才叫可怕。
陆兵(广州大学学生辅导员)
高考谈不上完美,但绝对是目前最公平、公正的模式。如果改得花里胡哨、错综复杂,我可以肯定地讲,很多农民子弟连这点最后的希望都没了。想当年,就是因为分数高就有希望,我才头悬梁、锥刺骨地熬过了噩梦般的高中三年。同时也正是因为以分数论英雄,我才得以从那乌不拉屎的土坑里爬出来,有了今天的生活。
唐云虹(深圳商报记者)
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北大所有招生改革都是为了揽生源。我说北大也太喜欢折腾了,一个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就把全国那么多中学闹得鸡犬不宁了,现在又变新花样。真是到了为了生源不择手段的地步。说句不中听的话,北大这样做不知道究竟图什么,他们可能一直没明白,北大不够精彩真的不是生源造成的。
编辑/梁宇清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怎么看 变脸上一篇:用转化法解佩尔方程
下一篇:枯树生花于“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