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善用课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本文就课本素材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善用课本 议论文写作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12-02
作文在高考中的分值决定了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对于热爱文学、阅读范围广、勤于动笔的学生来说,写作不是件困难的事,可对于无法保证每天阅读时间,忽视积累的学生来说,写作难如登天。自然,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缺少“源头活水”。所以,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写作文的素材仍是初中时常用的事例,古老陈旧,缺乏创新。而同时,语文课本和读本上的经典篇章以及名人奇事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落满了尘埃。
其实,课本中的文章基本都出自古今中外的名家之手,极富思想与艺术价值,这一篇篇课文,构成了一幅幅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画卷。在这些画卷中,有着一个个“丰满、立体”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的成长生活经历、成功、辉煌或失败的原因等都能给人以思考或启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见识、人生坚守、自信、胸怀、人品等也往往使人陷入思索,所以,我们只要转换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挖掘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挖掘出人物的“新面目”,用这些挖出来的“宝贝”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一材多用,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新颖独特的素材。笔者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以这本书为“例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材多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发散思维,由此及彼
这是一种跨越式思维,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它不拘泥于一孔之见、一隅所感,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式,通过原有的突破口寻找新的切入点,获得新的意蕴,使立意别具一格。如在教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这篇传记时,学生发问为何杜甫叫“诗圣”而李白叫“诗仙”,哪个更伟大?经过讨论思考和笔者的指点,学生们恍然大悟:“李白只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个怀才不遇、沉浸于小我而抑郁不能忍的文人之一,作为诗人李白是崇高的,而作为文人,他却不能说是超然的,而杜甫那悲天悯人、抛却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的诗人所不可比拟的。原来如此,更‘圣’一筹!诗之圣者,为国为民啊!”学生们在讨论李杜的人生观、价值观时,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二 由表及里,平中见奇
这是指在平凡材料中挖掘伟大和崇高,透过材料的表象,挖掘材料蕴藏的深层内涵。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思想认识的穿透力。在教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这篇传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又是如何对待他人的?”学生们很快从文本中找出:自己忍着病痛校对《海上述林》的校样,翻译《死魂灵》下部;忍着病痛接待客人;忍着病痛连夜工作,想为人类留下更多的东西;尊重妻子、儿子,教导年轻人,培养、爱护萧红这样的文学青年……他总是亏待自己,宽待他人,亏待自己成就了他“伟大的民族魂”,在宽待他人中显现出他“平和、高尚”的人格。学生们经过由表及里的分析,在看似朴素、闲散的文字背后挖掘出鲁迅的伟大、平和以及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
三 追本溯源,探究因果
因果探究法,是指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类推事物发展的过程,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教授《杨振宁:合璧中西的文化骄子》这篇文章时,我直接抛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杨振宁的成功探因”。问题一出,学生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在小组合作中,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新”发现,大体归纳如下:
1.做有兴趣的事情
杨振宁从小就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他常常被父亲书架上一本群论书中美丽的插图所迷住,引发许多遐想。这一切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启蒙作用。杨振宁投考西南联大时,本来报考的是化学系,但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有兴趣,于是转入了物理系,这一转,转出了他一生的辉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探索,付出多少努力都不在乎。
2.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理论物理是杨振宁的“强项”,他在西南联大的名师指导下,在理论物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艾里逊实验室 “束手无策、手忙脚乱”的20个月里,杨振宁痛苦而又幸运地发现自己的“特长”——实验物理,最终,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钻研,这使他成为理论物理界的泰斗人物。所谓: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离成功就很近。
3.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
艾里逊实验室总是接连不断地传来爆炸声,以致流传着一个人尽皆知的笑话:“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此时的杨振宁终于开始清晰对自我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放弃实验物理,迈上了理论物理的征程,最终成就辉煌。可见只有认识自我,方能成就人生。
4.善纳雅言助成功
在杨振宁于实验物理的道路中几乎迷失自己时,他没有固执己见,走这条艰难的不属于自己的道路,而是虚心听从了导师泰勒教授的建议——写理论物理学论文,做理论研究。从此,他走进了自己的新世界,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5.刻苦勤奋铸辉煌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教学条件都很差:铁皮屋顶,纸窗户,吃不饱饭,书籍奇缺,但在艰苦的环境中,杨振宁还是如饥似渴地钻研,勤奋刻苦地努力,为自己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放开眼光,接受多元文化
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明确地说他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产物。他放开了眼光,不满足于在西南联大汲取的营养,想要在物理学方面走得更远!1945年,23岁的中国学子敞开胸怀,走向西方,勇敢地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挑战,在多元文化中,他的思维更加宽广和深刻了!
7.环境与成功
杨振宁的成功与他成长、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家庭,良好的家庭学养,克勤克俭的母亲,学识渊博的父亲,这一切都使他健康成长;求学西南联大时,当时他的老师都可谓名家、高手,而他的同学们也都是充满了爱国责任感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美国求学时,他周围的优秀人物就更多了。所以说,杨振宁一直在一种学习氛围浓厚、优秀人物云集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工作。
8.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杨振宁前往美国求学深造,经过痛苦的思索,杨振宁放弃了自己不擅长的实验物理,转而主攻自己有着丰厚积累的、擅长的理论物理。每一次的放弃,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机遇,一次提升!
9.转折
给自己的人生打好基础,抓住机遇。
学生们的思维发散开来了,经过巧妙的转述,使这篇人物传记一下子深刻、丰富、生动起来,把一篇文章变成多篇不同立意的素材,甚至文章,真是“以一抵十!”这样从不同角度恰当剖析一个素材,并不断变换叙述角度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之炊”或“有米不会下锅”的问题,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经典文章内涵的思考,给学生做思维的体操,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质量!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热词搜索: 议论文 课本 素材 写作上一篇:千千结里的数学奥秘探寻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