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把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数学教学中以应用实践课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数学教育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通过归纳制约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的瓶颈,探析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学改革
一、制约《经济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经济数学》作为财会、金融等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价值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经济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思想和方法,对培养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意识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活动中,很多因素成了制约提高《经济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
1.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基础学科认识不足,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数学基础较差,平均在50分左右。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像《经济数学》这样的理性思维较强且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会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经济数学》产生了恐惧感,并且表现出学习的兴趣、态度与主动性不高。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和轻视,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内驱力,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于是表现为不认真听课、抄袭作业甚至逃课。
2.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依然主要靠粉笔和黑板,很少有院校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与当前发达的数学发展和应用现状极不适应。大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概念一定理(结论)一例题”的固定模式传授知识,理论的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地被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又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结果导致两极分化。 3.教材类型贫乏,偏重逻辑性,缺乏层次性和应用性。现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材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简缩,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教材内容普遍是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的基础理论,一部分教材还有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和线性规划内容。内容和具体顺序很多没有跟具体专业相联系或者与经济相关专业联系不大,只是简单地在数学理论基础上增加一点跟经济专业有简单联系的内容。教材内容没有层次差别,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更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渠道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偏重知识,强调结构严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不够重视。内容不够精炼,过于注重数学理论的完整系统。这样的教材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选择与二本学院相同的教材,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不仅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
4.考核模式单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考试模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考试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
二、突破制约《经济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针对以上制约瓶颈,可以采取以下突破策略:
1.编写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构建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专升本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为专业课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做好准备,还是为了培养学生严格的数理逻辑能力、应用数学和迁移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努力使教材内容现实化,选择最主要、最本质和最基本的内容,保证以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保证教学内容不低于大纲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套用二本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的针对性不强,教材难度过大,不适合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使用。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意志品质和职业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各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以“淡化理论,加强应用”为目的,降低抽象推理的难度,删除一些理论证明,将现代数学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学内容和体系中去。根据授课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后继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对于后继课、专业课相关的内容予以保留甚至加强;降低或删减实践中较少使用到的知识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降低理论深度,简化理论推导。在课程设置上建议总学时不少于300学时。为了使经济数学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可考虑在最后一年安排逻辑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现代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数学与所学的经济知识相联系,启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灵活取舍使用教材,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密切联系专业应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具体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可以把教材切分成一个个的模块进行模块式教学,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要精炼,以够用为原则,把一些比较深奥、用得又少的理论或者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舍弃。
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强化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教师也要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以免因教师自身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数学应用能力较差。因此,要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没必要费太多精力解决专业问题,只要把相应的数学知识跟简单的常见的经济问题相联系,例题注意联系专业应用,体现数学应用。把数学的常见思想方法、步骤适当的融入解题过程中即可。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表现是否精彩,而关键在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多寡。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的教学风格,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平等教学,允许
有错误,要鼓励互相指正,共同进步,鼓励有不同观点,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去理解、去探索,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要给学生一个平等自主、展示自己的空间。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预测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将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分解为学生易于掌握的若干个知识点,用具体、形象的例子,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听懂数学课并能够顺利完成作业,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进行有效提问,建立集体答疑制度,实施有效评价。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67,3%的学生希望在《经济数学》学习中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答疑解难。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进度,每周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学生进行答疑,通过集体答疑,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的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每一位数学教师要都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
为了突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做到:设计的问题要力求体现生活化、趣味化和新颖性。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提问要把握时机,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和方式,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和挑战性;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后要及时给以恰当的评价。
实施有效的评价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及人格的发展,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评价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状况时,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更新教学手段,建设数学试题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采用新科技、新事物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有许多优点,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使一些用粉笔难以画好的图形用多媒体制作得很清晰和直观,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用黑板边引导边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和复习。这里所说的“智能题库”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以及测试者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查。
改革考试模式。对考试内容和形式以及成绩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可保留闭卷考试,试行学生出卷、课程形成性考核与数学论文相结合的考试,无纸化上机考试等较新颖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宗义,略论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2]吴建国,面向创新教育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08。(11).
[3]向占宏,《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应体现实用性[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6).
[4]陈娟,经济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2,(3).
[5]李建华,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8,(7).
[6]钱林,周秀珍,秦杰锋,殷复,《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
[7]夏艳清,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刍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2).
[8]聂红隆对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职教论坛,2003,(20).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 策略 数学 经济上一篇:提高经济数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