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直到建国前照相机制造领域一直鲜有中国人的身影。从1956年起的30多年间,我国曾先后建立了40多家照相机生产企业,推出112个品牌、486个型号的照相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照相机生产大国。但与德国和日本的同期产品相比,中国相机的整体水平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入信息时代后,数码相机更是集光学、机械、电子、数字技术于一身的高精密设备,这一市场长时间被佳能、尼康、索尼、松下、奥林巴斯等国外品牌垄断。在近年来的国内外市场上,小蚁微单崭露头角,以老蛙、中一为代表的国产镜头更是广受关注。那么,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中国相机工业将重新崛起?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摄影器材专家、《中国摄影》杂志编委钱元凯。
《中国摄影》:您曾在北京照相机总厂工作多年,可否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国产摄影器材品牌的“前世今生”?
钱元凯:1982年至1996年,我在北京照相机总厂从事相机设计工作,曾担任北照研究所所长一职。1956年6月试制的“七一”牌照相机宣告了新中国照相机工业破土而生。到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第一批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上海58-I”型旁轴相机投产,这标志着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化。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很低,无力购买进口的相机。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国家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西安、重庆、青岛、哈尔滨、镇江、杭州等数十个国营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起来。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新中国相机工业蓬勃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巨大的国内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国产照相机工业的大发展。1985年,海鸥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产量达到45万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120照相机生产厂家。到1988年,国营相机厂家40余家,相机年产量已达到292万架。改革开放后,国营、合资、外资的相机厂家在国内的总产量(含一次性简易相机)达到数千万台,中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相机生产大国。
但是计划经济也为国产相机工业埋下了致命的病根: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家把相机、手表、自行车作为中高档消费品的代表,统一定价为120元一件。但是相机仅一个快门组件的成本(原材料与加工工时)就与手表的总成本相当,导致手表厂富得流油,相机厂穷得没有研发新产品的经费。加上计划经济,只要有产品都是国家包销,皇帝女儿不愁嫁,各个厂家乐得吃老本、不思进取。很多新厂,直接到海鸥厂索取产品图纸与工艺技术文件,海鸥也乐于发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无私援助,导致十几个厂家用不同的品牌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这成为世界相机发展史中的一支奇葩。缺乏设计创新能力与计划经济的体制,这些厂商注定将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不堪一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着国外135相机的涌入,在计划经济之下,各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体制,更没有雄厚的资金,无法在产品结构上改朝换代,多数靠120相机吃饭的厂家迅速关张。上世纪90年代,在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的电子化浪潮冲击下,其余靠光学机械吃饭的厂家也黯然下马。最后,相机的数字化则剪掉了海鸥和凤凰这两只幸福鸟的翅膀,最终,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几乎全军覆没。
最后几个大厂的倒下已经不是这几个厂家自身的问题。虽然厂商缺乏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即使我们的相机厂当时能设计出够水平的产品,但是我们的微电子工业做不出相应的芯片及传感器,我们落后的精密注塑与精密冲压工艺生产不出相应的零件,我们的软件工程师设计不出相应的软件,由这些东西支撑起来的相机又如何面世?海鸥、凤凰都曾经引进过数码相机的散件组装,但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所有组装的产品还未上市就已经落伍,而且价格也无法与原厂产品竞争。20年前,国家正是面对着这个困境,才痛下决心,放弃了奄奄一息的照相机工业。
《中国摄影》:过去数十年,中国摄影光学的发展速度一直非常緩慢,进口品牌里早已普及的特种光学玻璃与非球面镜片之类,咱们过去都做不了,只能做简单的中小孔径的普及型民用镜头。镀膜水平也差,以海鸥和凤凰为例,镀膜与进口品牌一对比,肉眼都能看出来,反光较严重,整体水平较差。然而近年来,纵观国产摄影品牌,自动对焦镜头出来了(以永诺、小蚁为代表),超广角、超大光圈等特殊镜头也出来了(以长庚、中一为代表)。中国相机工业从前一直徘徊不前,为何近期突然有了较大起色呢?
钱元凯:一个产业要发展,必须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
在上世纪末,我国在准备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曾对国内各个行业进行过一次调查与排队,当时汽车工业虽然十分薄弱,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被定为国家必须大力扶植的项目,果然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们的汽车工业在世界市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当时根据我国照相机与照相器材工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及这个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照相机生产被划为国家不予扶植、自生自灭的行业。在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下,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于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国营照相机工业这个由计划经济抚育出的泥足巨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产业正在用新的方式实现华丽的转身。现在大量民间资本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资本已不再是制约发展的难题。低档的镜头制造业仅涉及光学、机械技术,我们本来就有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形成了超过千万人的摄影大军,中国摄影人对器材的狂热追求,培植起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器材市场。资金、技术、市场三者同时具备,国产摄影器材产业自然应运而生。
相关热词搜索: 前世 今生 镜头 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