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社交网站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综述

| 浏览次数:

摘 要: 作为当今最活跃的互联网的产物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互联网用户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社交网站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重点分析了社交网站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社交网站;青少年;自尊;抑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20-01

一、引言

社交网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会交往服务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年轻使用族群的日益扩大, 已成为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代表有国外的 Facebook 和国内的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截止到 2016年7月,国外最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16亿,约占世界总人数 的23. 9% ; 在我国,社交网站( 如 QQ、微信和人人网等) 的用户规模也已达到网民总数的 69. 7%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众多研究者对社交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做了很多研究,得出很多结论,本文在对以往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社交网站使用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和网络成瘾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社交网站的使用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

2.1社交网站的使用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社交网站有研究者将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进行了有意识的分类整合,按使用方式分为两种:主动性使用主动性使用(active use)和被动性使用(passive use) 。主动性使用是指能够增进沟通交流的信息生成行为, 如状态更新或留言评论等,被动性使用则是指缺乏交流沟通的信息浏览行为, 如浏览动态信息或他人状态等。有研究表明, 社交网站上的主动性使用行为对个体自我和心理社会适应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强化自尊水平。有研究表明, 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同自尊显著负相关,使用强度负向预测自尊水平,但是有研究证实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刘庆奇,2017)。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乐观的调节(刘庆奇,2017),因此乐观可以对自尊起到更好地保护作用。

2.2社交网站的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网络受欺负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胡阳,2014),网络欺负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使用电子信息交流方式,多次重复性地伤害不容易保护自己的个体的欺负行为。对于现今各种社交网站的出现,青少年在频繁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网络受欺负现象更加与日俱增。近期研究发现, 网络受欺负的频率越高,青少年会表现出越多的抑郁症状,部分网络受欺负者在抑郁水平上的得分比传统欺负中的受害者要高,有的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及自杀意念。抑郁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抑郁症状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的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给个体带来不良后果,青少年早期抑郁的持续发展可能会扩展到整个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增加教育失败、 失业、 自杀、 成人后继抑郁障碍以及犯罪问题的可能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受欺负事件中,只有当网络受欺负者将该事件评定为压力事件,产生压力感以后,才可能进一步导致抑郁。

2.3社交网站的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有研究者指出,利他行为会有效减少消极情绪、 提高积极情绪,从而增加主观幸福感。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并且不期望得到回报的自觉行为 ( 郑显亮 , 2013)。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自我效能感在这调节效应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郑显亮,2017)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越多,其主观幸福感就会越高。所以青少年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来提升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结果也指出,过度使用社交网站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受损、降低青少年的社交效能感和幸福感。还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通过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张永欣,2017)。

三、教育启示

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要加强引导,要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进行的网络利他行为,让青少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加幸福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低自尊水平青少年的干预,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自我评价,提高其自尊水平,促进其幸福感的提升。青少年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社交网站。首先,青少年要理性看待社交网站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要意识到过分在意好友感受的消极影响,不要在社交网站互动中投入过多的心理资源。其次,青少年要客觀看待他人在社交网站中呈现的信息,对有积极偏向的信息保持警惕,降低其威胁个体自我评价水平的可能性。最后,青少年要意识到自身心理资源的有限性, 不要因为人际交往和信息处理的压力就感到灰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鸿娟. (2017). 青少年同伴依恋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自我建构对孤独感中介作用的调节 . 心理科学.40(1):89-95

[2] 刘庆奇.(2017).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报.49(1):60-71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4] Asher,S.R., Hymel,S.,&Renshaw,P.D.(1984). 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 55(4), 1456-1464.

[5] 刘志军, 陈会昌. (2007). 生活取向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2), 135–137.

[6] 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 2009)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 4) , 443 -445.

[7] Lam,L.T.,& Li,Y. ( 2013) .The validation of the E-Victimisation Scale ( E-VS ) and the E-Bullying Scale ( E-BS ) for adolesc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9( 1) ,3 -7.

相关热词搜索: 社交 综述 影响 青少年心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