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届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网民已达3.38亿,居世界首位,并在年底有望突破四亿。我们在建设信息社会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迷恋于网络中不能自拔,中学生上网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怎样才能摆脱网瘾?网瘾现象的成因究竟是什么?中学生迷恋网络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背景,只有弄明白了中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了他们的渴望和不满,真正贴近他们,与他们充分沟通,我们才能找到答案,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瘾加以预防或克服,帮中学生避开成长道路上的陷阱。对此我们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研究,耐心,细致的对待中学生上网成瘾,重要的不是如何齐心协力对付网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如何切实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与大禹治水一样,中学生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中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辅导。
【关键词】中学生;网瘾;心理分析;对策
一、案例介绍
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教室能不能联网?能不能打网络游戏?得知不能时就会很失望,而有的时候我要从网上演示或查找一些素材时,学生们看到网页上弹出的有些广告就会很敏感,有时还会起哄。我在讲到博客时,学生们就会很兴奋的谈到自己的QQ空间,还有的会要求说:老师,能不能摘一下菜,我已经几天没摘了。大部分学生还会利用手机上网。
这一现象还有进一步漫延的态势,影响甚坏。详细表现为:
1、长时间上网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不愿意和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异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2、网络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健康的东西,例如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等。青少年情感情绪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对刺激——反应模式产生依赖。极易导致初中生迷失生活的方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中学生网瘾心理分析
网络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也随之而现。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或与上网有关的活动上,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上网,就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如焦虑、烦躁不安等。
详细地说,引起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
1、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影响下的交往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惊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入行交往,就使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的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
2、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健康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黄色、暴力有关的内容。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它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
3、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需要较强烈。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看,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切都会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們成为“天然的网民”。但如果分不清这些大量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地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渗入渗出误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入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脱离现实,观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从而沉溺于幻想不能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
三、网瘾的摆脱
1.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遥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2.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天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附近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零食,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学跳舞、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开展健康的性知识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的苦闷和神秘感。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对其进行性知识教育。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生理现象和性困惑,切不可觉得不便谈而敷衍了事。在性教育方面,学校应及时开展的性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对性有个正确的熟悉,以减少其对黄色网站的热衷。
5、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锻炼。首先,青少年应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自己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其次,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方面的外部支持。如自己难以控制自己,还可让家长参与入来监督自己。
6、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教育专家这类专业人士来对孩子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崔丽娟王小晔
[2]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2
[3]《北京13万中学生患网络成瘾症》王晶珠
[4]《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3日第8版
[5]刘志华等,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6]马晖 张远智《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39页
[7]刘梅、卢捷:《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6期,第97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中学生 对策 网瘾 心理分析上一篇:开放的网络:德育新阵地
下一篇:网络环境中人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