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浙江省行政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

| 浏览次数: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审计无论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行政单位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以浙江省行政单位为调查对象,从行政单位基本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行政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独立性较差、审计人员多为兼职、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经费预算不足、审计风险意识薄弱、电子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浙江省;行政单位;内部审计;调查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并改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IIA的这一定义使内部审计的功能拓展到组织治理的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当然内部审计在行政单位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各单位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加强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58号),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应有作用,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年3月对全省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调查。文章主要针对杭州、衢州、绍兴、台州四市行政单位内部审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杭州、衢州、绍兴、台州四市的行政单位,其中85.9%的单位为协会会员,14.1%的单位为非协会会员。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专项调查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是为了调查了解各会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专项检查是选取5家依法属于本级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可结合检查期内审计机关日常审计项目)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设情况专项检查;实地调查是选取10—15家单位(非会员或非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至少5家),实地调查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对实地调查的单位协会将提前通知。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收集资料。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单位基本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和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问题的设计主要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客观题中又分单选和多选,还涉及排序题。同时,还通过专项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来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三)资料整理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多份,回收485份,全部问卷资料经过检查挑选,去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459份。回收率约为75%,有效率约为71%。之后将数据输入Excel进行图表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样本总体情况

样本总体情况主要包括对内审制度是否建立、主要初衷、是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是否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的调查。调查发现,470个有效样本中有86.6%的单位建立内审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13.4%的单位应外部法律、法规等要求而建立。在对内审制度建立情况的调查中,有87.4%(428个有效样本)的单位已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只有12.6%的单位未建立。由此说明建立内审制度已成为大部分行政单位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对内审工作是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调查,发现100个有效样本中有71%的单位纳入年度目标考核,29%的单位未纳入。在对是否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的调查中,96个有效样本中有79.2%的单位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而20.8%的单位没有报送。

(二)内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

1.内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及分管领导

在对内审机构组织设置情况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73.7%的单位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在财务部,11.9%的单位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5.1%的单位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1.2%的单位与人事部门合署办公,8.2%的单位内审组织机构以其他形式设置(如图1)。而实际上,有77.9%的单位认为理想中的内审机构是独立的职能部门,14.4%的单位认为理想的情况应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6.2%的单位希望设置在财务部门,1%的单位希望与人事部门合署办公,另有0.5%的单位认为内审机构组织应以其他更理想的方式存在(如图2)。由此,一方面反映内部审计机构最合理的设置是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对内审机构分管领导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单位(56.5%)由权力机构或是一把手分管内审工作,有30.9%的单位由纪委书记分管,2.8%的单位由总会计师分管,另有10%的单位通过其他形式来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正日益受到行政单位领导的重视。

2.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浙江省行政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中,专职人员占9.9%,兼职人员占90.1%。46.3%的人已具有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4.2%的人已取得CIA证书,23.9%的人为中级专业人员,3.8%的人为高级专业人员,2.5%的人为注册会计师,另有11.9%的人为其他相关专业(如图3)。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中缺少一批训练有素的专职专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是内部审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对内审人员是否参加后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有97%(100个有效样本)的人参加后续教育培训,只有少数人(3%)没有参加培训,说明对内审人员开展后续教育培训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3.是否建立内审经费预算

在对行政单位是否建立内审预算经费的调查中,有67.7%(93个有效样本)的单位未建立内部审计经费预算,只有32.3%的单位建立了内部审计经费预算。从中进一步看出行政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高。

(三)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1.审计理念与工作思路

(1)审计介入阶段、模式、方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在428个有效样本中有40.8%的行政单位的审计介入阶段是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26.2%的单位是事后审计,23.4%的单位是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并存,8.9%的单位是全程跟踪审计,还有0.7%的单位在其他阶段介入审计。说明大多数行政单位采用事后审计,事前、事中审计或全程跟踪审计较少采用。在审计模式的调查中发现有49.8%(442个有效样本)的单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39.6%的单位多种方法交叉使用,7.5%的单位采用制度基础审计,2%的单位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还有1.1%的单位采用其他审计模式。在审计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行政单位主要进行财务审计(34.1%)和专项审计或调查(22.3%)。可见行政单位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而对一些新的模式和方式使用较少(如表1)。

(2)内审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管理职责

调查表明有32.1%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的角色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独立评价,25%的单位视其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独立评价,23.6%的单位视其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评价,11%的单位视其对经营效率进行独立评价,7.5%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扮演着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的角色,0.8%的单位认为内部审计还扮演着其他角色。在对内部审计承担了何种管理职责的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单位(47.2%)认为内部审计承担着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职责,其次分别为:参与物资采购的职责(14.7%),参与经营与管理的职责(12.1%),参与合同签订的职责(11.3%),参与企业决策的职责(8.4%),其他管理职责(6.2%)。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对单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情况

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调查分为主要目的或用途、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开展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行政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的主要目的或用途是使内部审计活动与组织战略相一致(25.5%),推动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24.1%),促进更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和管理(20%)。认为其能证明内部审计活动的价值,保证遵守职业标准的比例也分别占14.1%和13.6%。在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效益面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27%的单位认为风险意识淡薄是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次分别为:缺乏较为完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20.7%),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15.6%),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13.9%),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位不够清楚、准确(13%)和其他问题(9.8%)。在对行政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调查中,有38.9%(406个有效样本)的单位部分展开,34.2%的单位没有展开,14.8%的单位作为试点,只有12.1%的单位全面展开(如图4)。从中可以看出行政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为了进一步研究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开展情况与审计介入阶段是否有联系,进行了相关度的分析(如表2、表3)。表中显示管理审计开展情况和审计介入阶段的相关系数为0.002,又因为0<|r|≤0.3,则说明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情况与审计介入阶段呈微弱相关关系。

2.审计管理与程序

审计管理和程序包括很多内容,如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执行内部审计准则情况、审计长期计划涵盖几年、是否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如表4)。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全部由内部提供(48.7%),大部分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80.2%)和审计实施方案(81.1%),并在实施审计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对象(95.2%),在内部审计结果的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审计报告(68.5%),多数开展后续教育(61.8%)及对被审计对象满意度情况调查(53.3%),在调查中多采用正式的方式(66.0%),每次签发审计报告后大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61.7.%)(如表4)。由此说明大多数行政单位的审计管理和程序较规范。

通过对制定审计计划时考虑因素的调查,发现有26.2%的单位考虑的是高级管理层要求,其次分别为:循环法(22.3%),审计风险评估——主观判断(17.6%),被审单位管理层主动请求(14.7%),审计风险评估模型(10.6%)(如图5)。

为了进一步说明审计长期计划涵盖年数和执行内审准则情况,采用交叉表进行分析(如表5)。通过对审计长期计划涵盖几年和执行内部审计准则情况两者共同的有效样本分析后,数据显示有效样本379个,从总体上看有60.7%的单位全部执行内部审计准则,37.5%的单位部分执行, 1.8%的单位未执行内部审计准则。从另一方面看,有113家行政单位的审计长期计划涵盖一年,有57家没有审计长期计划,这也进一步说明行政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3.计算机利用程度

如今,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行政单位计算机利用程度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行政单位没有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个比例占60.4%,而且有64.4%的行政单位单位内部或与所属单位没有网络连接(如表6)。由此看出行政单位电子化程度较低。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首要作用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22.6%);其次是起到促进廉政建设(19.5%);再次是规范经济行为(18.6%);此外还有防范风险、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据另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43个样本在2008年完成审计项目2 806件,增加效益9 186.85万元,提出审计意见建议4 244条,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为5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人数为896人,查出损失浪费8 430.99元,发现重大案件为12件,审计意见采纳率为94.27%,建议给予行政处分的为6件。

4.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对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46.7%的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22.5%的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审计理念未及时更新,15.3%的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经费不保障,12.5%的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还有3%的行政单位认为是其他问题造成的。

(四)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

调查显示有67.4%的行政单位建立了协调机制,32.6%的行政单位没有建立协调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活动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行政单位(74.9%)对于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活动持满意态度,19.7%的单位持基本满意的态度,0.8%的单位持不满意的态度,4.6%的单位未参加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活动。在对内部审计协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的调查中,58%(367个有效样本)的单位认为最重要的是寄送文件、通知,公布内部审计发展动态。另外,在被审单位希望内审协会组织哪些形式培训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单位希望开展以下三种培训:开展现代内部审计理论、技术方法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开展审计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提供相互交流、专家咨询服务。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审计独立性较差

调查发现有73.7%的单位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在财务部,只有5.1%的单位是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而实际上,有77.9%的单位希望理想中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差。

因此一方面希望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准则体系,使其更加完备,更有利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对加强行政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综合素质不高

调查发现浙江省行政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中,专职人员比例过低(9.9%),兼职人员比例过高(90.1%),这将严重影响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分布调查中,发现有4.2%的人已取得CIA证书,有3.8%的人为高级专业人员,有2.5%的人为注册会计师,由此可见在行政单位中缺少一批训练有素的专职专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最突出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46.7%的行政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从侧面反映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化。内审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不高不利于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内审人员自身也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从而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第二,尽量吸收已取得CIA证书、CPA证书等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审计人员,从而提高整个内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内审经费预算不足

在对是否建立内审经费预算的调查中,93个有效样本中有67.7%的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经费预算,只有32.3%的单位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经费预算。由此可见,还是有相当多的行政单位没有考虑内审经费,行政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影响和制约内审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中,15.3%的单位认为主要问题是经费不保障,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内审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问题。

因此,一方面各单位应该建立内审经费预算,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对资金紧缺的行政单位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在对行政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中,有38.9%(406个有效样本)的单位部分展开,34.2%的单位未展开,14.8%的单位作为试点,只有12.1%的单位全面展开。从中也能看出行政单位的审计风险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近1/3的行政单位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可见行政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审计模式的调查中,发现采取风险导向审计的只占2%,由此也可以看出行政单位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现代审计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因此风险管理在内部审计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与内审人员自身素质有关,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及自身的学习改变原来错误的观念;另一方面希望行政单位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行政单位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五)电子化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行政单位没有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个比例占60.4%,而且有64.4%的行政单位单位内部或与所属单位没有网络连接。这说明行政单位电子计算机利用程度低,主要还是采用老式的方法。

如今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该在行政单位内鼓励电算化审计和互联网办公,从而提高内审工作的成效。

四、研究局限性

首先,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杭州、衢州、绍兴、台州四市的行政单位,由此来反映全省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情况,通过个体来反映总体可能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应该对浙江省更多的地方开展调查,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现实。其次,收集的样本中经常出现未回答情况,导致有效样本量经常发生变动,这也可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在统计手段上只采用Excel和SPSS软件显得有点单一,还可以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子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采用时间序列和预测模型,从而提高统计的精确度和内容的深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及程序构建[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231,2009-07-31.

[2] 浙江审计厅网.浙江审计厅办公室文件[EB/OL].http:///.

相关热词搜索: 审计工作 浙江省 基本情况 单位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