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关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思考

| 浏览次数:

zoޛ)jiF]@׮5Mv]4ӝtZ总结并发展人类知识的重要学术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最重要的力量,高等学校凭借领域广、队伍庞大、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国家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先进理念和发展导向,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架起具有中同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谱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全民知识总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得正视,学术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现象有增无减;原创性成果少,中国学术话语世界影响力有限;移植性、解释性研究居多,学术孤岛现象严重,批判精神不强;成果转化乏力,闲置浪费普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研究评价的价值导向与上述问题不无直接关系。

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刻不容缓的、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现状、国际经验借鉴和对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简要回顾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是基于某种理论,并借助某些工具和方法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种量化评判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模型。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多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做出的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自然有其本土化和专业性特点。有鉴于此,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成果评价的研究从未停止,从起步、探索到评价体系构建,已经或正在取得成果。

(一)研究评价逐步重视,探索步伐明显加快

研究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基于评价目的,并借助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评价客体所产生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价值判断的一种观念性活动。通常它具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尽管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重视程度逐步显现,探索步伐明显加快。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将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9),起步摸索阶段。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跨度较大的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有关对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得到推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研究成果,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由自发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的系统研究。最为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的研究与设计”重点课题。1997年将成果转化为政策文本,1998年开始在院内执行。继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一书后,娄泽群同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首次将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评价中。三是这一时期“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第二阶段(2000-2004),系统探索阶段。伴随改革开放中大量理论成果的涌现,如何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有关研究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制度建设的探索十分活跃。一是南京大学在充分借鉴国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推出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随后清华大学制定了《清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2001)、武汉大学成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教评价研究机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从“科技评价与管理”、“社科评价与管理”、“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引文数据库”,从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研究评价推向新的起点。2003年,以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正式立项。次年6月,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担纲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获准立项。这两大项目的获准立项并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系统研究。

第三阶段(2005-),制度建设和专题研究不断深入阶段。继2004年2月在京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后,同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11月教育部社政司又在杭州主办了“全国高等学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到2006年5-6月,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大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两个文件,把成果评价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学校 哲学 思考 评价 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