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毛是台湾知名作家,其作品风靡于70,80年代。她平生著作,译作都十分丰富,且作品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爱。她亦是一个独特的女人,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质朴真挚的生活作风,神奇的经历,流浪的心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她重视人和生命内在的真善美,善用敏感的心和简单纯粹的文字记录看似琐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濒临爱和死的边缘,用生命书写的女人。
关键词:三毛独特爱和死生命书写
一、对万物充满爱
三毛的整个心灵都受着爱的洗礼,其创作也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具体体现在对万物生灵的怜悯和热爱之情。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她在洪都拉斯坚决不去饭店吃牛排,就因为她忍受不了与乞儿只一窗之隔,却恍若两个世界。她宁愿不吃牛排也不愿忍受窗外企盼和无奈的眼神。她不愿乘坐圣荷西通往里蒙港的火车,只因这条铁路的修成曾埋葬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这种同胞之情使她的心隐隐作痛。她对公园卖爆米花男人的同情,一句“我见不得男人流泪,男人的泪和女人的泪不同”, [1](P.11)承载了太多感情的分量。她在异地对独自演戏的男人的怜悯和关怀,从买票时选择相信他并一直坚持在寒冷孤寂中看完一出戏,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尊重,是直达灵魂的沟通与关怀。有恻隐之心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明白其深刻含义并亲身实践的人却不多。三毛曾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因为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感受的东西。《撒哈拉的沙漠》是一个冷淡的沙漠,三毛用一颗善良的心将一个黑暗的社会用轻松的笔调描写出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部落。沙漠里的人们都不识字,妇女病了也不去医院,因为医院的医生是男人,沙漠里的婚礼是残忍而奢侈的,沙漠里的妇女有着纯真的个性却地位卑微。所以我们会为《娃娃新娘》里那个只有十岁的新娘心痛,会为《爱的寻求》里为了一个骗他钱的女人而甘愿堕落的沙漠男人悲哀愤怒。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 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从《沙巴军曹》到《哭泣的骆驼》,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袒露的是三毛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但最后的停泊地都是三毛的心灵世界。如她所说:“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9](P.58)她自身就是爱能源的散播者,所以天性善良,纯真,率性而不做作。在一次聚会中,她曾向大家提议做一次小朋友吧,因为在她看来,偶尔做回小孩子是最舒服的事情。然而当众人先是吃惊,然后附和着赞同并询问怎样做小孩子时,三毛又戴上了成人世界那顶懂事的帽子。其实真心想要做小孩的人会是最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小孩的世界本没有过多的条例,一颗糖已足够温暖,所以问要怎样做小孩的人,注定是做不成小孩的。于是也想起《小王子》中所说的,大人只与高尔夫,金钱,政治这一类东西有关,却与大象,蛇,玫瑰无关。
二、对生活充满爱
世间经常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和一双勤于开拓美的脚。三毛,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脚,毕生都在追随着美的足迹。她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的旅行,从一次次华丽的冒险中体验人生的真谛。在她看来,旅行也是最能让人放松的方式。心与肉体同时回归大自然,双脚踩在实在的土地上,才能给身体注入最新鲜而沸腾的血液。而一个人的旅行,有时能改变一个人,影响其一生。一次次飞行,一次次浮光掠影,途中的花草人情,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而人,也于一次次经历和沉默之后,得到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华丽的波斯地毯,阿拉伯长刀,中国式锦囊,印度佛像,十八世纪的老画以及各种特色的雕塑,建筑这一类极富民族特色的字眼。她善于寻找和铭记,是生活的收藏家,生命的爱好者。她字典里的旅游跟奢侈,豪华无关,却有如当地人般深入每天生活的最平凡的街头陋巷般惬意自由。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这个传奇女子有如男人般的韧性和拼劲。在《万水千山走遍》中,她曾和两个男性友人外出划船,但两个男人都懒得划船,只有她兴致高扬。她认为凡事需亲力亲为,只有经过自己之手的东西才更有意义。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的眼里才能出传奇。而这一切也造就了三毛大胆,奔放,敢拼敢闯之心。然而她又是情感丰富,热烈之人,对细微的事物也极其用心,并顺其自然让它们留于心间。这本是热爱生活,珍惜自然之人的完美体现,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引起三毛悲剧的根源。感情太浓,记忆太深,有些东西始终放不下,一些回忆始终萦绕脑海,所以也易走入极端的泥潭。自身对真善美的期待太高,容易对一切充满希望,希望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安好。相对的,当希望破灭时,也更容易失望和绝望,所谓高处不胜寒。三毛对于生活的热爱,还在于她能将平凡甚至枯燥的生活变腐朽为神奇般的经历。沙漠生活看似乏味,她却也能令其繁花似锦。沙漠中那些神奇莫测的景象,与荷西多次的沙漠历险记,对沙漠中的爱巢布置之用心,都能看出这是一个用全部的爱来生活的女人。唯有爱,才能将平凡的日子点缀成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热爱生活的人也绝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三毛做一道粉丝煮鸡汤的菜,却可以将粉丝说成是浪漫富有诗意的雨。中国的古典文化向来博大精深,而她将文化内蕴与平凡生活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三、朴素的辩证哲理观
在《万水千山走遍》中,三毛曾对她的助手说:“等待的大多是平凡岁月,期待多就不好了。”[1](P.25)这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庸之道”。凡事都需遵循一个度,少了不好,过也不好。而于现实的昭示,就是我们应拥有一颗淡泊明智,宠辱不惊之心。人生如戏,然而终有落幕之时,当浮华褪去,唯有平淡是真。三毛的《随想》,这一本小小的诗集,却蕴含了大大的智慧和哲理。她最重视时间和智慧,认为大聪明人往往不能快乐,但是大智慧人经常笑口常开。一个人需树立好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是否真正快乐,往往能从清晨清醒时第一瞬的表情得知。快乐和容易知足的人,才会对于将临的一日,没有那么深沉的算计。她认为人生应重视时间和生活,因为时间能冲淡一切苦痛,生活不一定创造更新的喜悦。所以,即使有经历过大悲的苦痛,在她看来,也会胜于不死不活地跟那些小哀小愁讨价还价的日子。人生苦短,既然无力延长其宽度,就只能不断扩展其深度了。生活本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既然选择倾情投入,那就要轰轰烈烈才不枉此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愿,敢爱敢恨,有如飞蛾扑火般壮烈和极致。她不是一个物质的人,却对金钱也有深入的见解:“金钱如此深刻,它背后的故事,多于爱情” [5](P.37)
因为爱是万能和伟大的,所以当人们用爱的心来追逐金钱时,钱的威力就可以笼罩一切了。然而钱也是最公平的,无论是富人,穷人,还是不富不穷的人都不快乐,生活本就是个苦难的圈,没有人能走出来。继而引起了她对生命循环的思考:“婴儿出生,虽不知其未来,但仍会说恭喜;人死后,虽不知那个世界,却会说可惜。”[5](P.40)本是一个人来到这尘世,经历一生后却多了各种牵挂和羁盼,于是也就不能做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经历了一场大劫难的三毛,继续用她平稳,哀而不伤的笔调,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她用“云在青山月在天”形容心灵的静谧与恬淡,虽一直对荷西的死不能释怀,可后来在《归》中会叹“人不在,想念依旧”。 [4](P.80)想念不是飘渺无形的风,它有分量和质感,她能带来光和热,于是她便成为一个富有的人,知足常乐。在思考中,还伴随着她对人生见解一向使用的辩证哲理。聚与散,舍与得,本就是一对矛盾体。不聚哪有散,不舍哪来得。于是真亦假,虚亦实,既然人生如梦,不如难得糊涂。对于自己跟荷西到底是永远的聚了还是散了,这个答案也许也不那么重要了。
四、宿命论
死亡,是伴随三毛一生,并令其无法逃匿的宿命。一方面,她是幸运的人,有如此理解,疼爱她的父母,一直容忍她看似无理的一切;然而另一方面,她也是不幸的。她得过忧郁症,怕见人,且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和荷西,遗憾的是,荷西早逝,与父母也长期分开。在大学里旁听时,她弃美术而投哲学。然而,懂得越多,伤痛越多。哲学能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不聪明的人更加不聪明,也容易使人钻牛角尖和走极端。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中说起在墨西哥旅游时接触的“自杀神”---她认为大寺庙的众神中最民主,自由和尊重人格的神,唯一赋予人有自杀权利的神。她之所以对其如此感兴趣,也许是她潜意识中苦痛太多,出口太窄,而能被允许自杀,能够无所顾忌的行使死亡权利,在她看来也是一种好的归宿和奢望了。因为一方面,有如此呵护她的家人,朋友的温柔夹攻,不断劝告她要活下去,为爱她的人。而另一方面,她挚爱的灵魂和生活伴侣荷西的早逝却令她痛不欲生。再而,她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历和体验过各种滋味,没有遗憾了。三者矛盾无法调和,在体内不断发酵。所以当她初见“自杀神”,就如内心发现了一面明镜,也似乎看到了出口处微弱的灯光,所以欣喜。她终得一丝解脱,为自己的死亡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除此之外,三毛还相信飞碟的存在,相信非洲的巫术,相信神秘力量,相信前世今生,她在《万水千山走遍》一书中说,她确信她的前世是印地安人;她在参观了敦煌的石窟后,说听到了石佛对她说的话;她最喜欢的两本书之一是《红搂梦》,她想到过出家,而自杀是另一种出家。最终,她选择了走向荷西,走向死亡。这似乎也预示着人生就是一种循环,一个有缺口的圆,绝不会完美,也不会因谁的不完美就停滞不前。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也一切依旧。就如预见般的,她曾说过:“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10](P.76)爱和死亡,这两个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
五、结语
三毛的语言很美,一件简单小事,三言两语便可让“快者掀髯,愤者扼腕,羡者色飞”;三毛的故事很多,繁华如台北街市,神秘如撒哈拉的星空,欢快如西班牙的舞蹈。她从小学时代就有一个最特别的梦---拾荒梦,十九岁半时便只身离开家乡,开始了异国生活,她是一位作家,但她却说写作是她生命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她有许多平凡的收藏,但在她看来是她的宝贝。叛逆,流浪,爱情加上文学梦充斥着她的整个人生。三毛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却充满吸引力。她有一种仗剑天涯的勇敢,自饮苦杯的坚韧。读她,如读一种繁华落幕后的智慧,也读一种遗憾。但再读三毛,读的是文字背后的真情,关乎灵魂的触动。她那样一个倔强的女子,完全依照自己所愿生活;那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万水千山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引出无数传奇故事;那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以美丽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她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会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新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参考文献
[1]三毛.万水千山走遍[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2月.
[2]三毛.我的宝贝[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4月.
[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4月.
[4]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4月.
[5]三毛.随想[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6月.
[6]三毛.雨季不再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
[7]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9月.
[8]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4月.
[9]三毛.三毛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0]马中欣.人物研究:三毛真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年9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三毛 拥抱 女人上一篇:与钱绍武先生“把晤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