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为代表的国际监测网正在形成,执行国际“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自1997年-2008年9月18日,已发现并获得正式编号的小行星97466颗,数量列世界第一。未来10年之内,计划将监控所有直径大于100米的小行星,使地球成为一颗设防的星球。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在江苏盱眙观测基地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的1.04/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已于2007年投入使用,监测能力排名世界第五位。
多年来,天文学界曾一致认为银河系属于旋涡星系,有五条悬臂:英仙臂、猎户臂、人马臂、南十字臂和矩尺臂。但据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2008年6月公布的观测资料显示,银河系的银盘中只有二条主要旋臂:盾牌一半人马臂(即南十字臂)和英仙臂,其余较小的三条旋臂是猎户臂、人马臂和矩尺臂。银河系中心区属棒状结构,棒长2.7万光年,与太阳—银心连线相交约44°角。因此,银河系应属于棒旋星系类型。太阳系的位置在猎户臂内侧,距银心2.8万光年,绕银心公转周期长达2.7亿年,线速度220千米/秒。与此同时,太阳系还在厚约5000光年的银道面有上、下振荡的运动,这种运动的周期为6200万年。银河系中的大多数恒星是在旋臂中诞生的,大质量恒星的寿命只有几千万年,短暂的寿命使它走不出旋臂就消亡了,在旋臂外几乎看不到它的踪影。而类似太阳的小质量恒星,其寿命在100亿年以上,它们才有足够长的时间在振荡运动中进出旋臂。迄今,太阳已经多次穿越银河系的悬臂,据推算,太阳差不多有6000万年处在旋臂之内,8000万年处在旋臂之外。
银河系旋臂对于太阳系行星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尚无确切结论,但一些事实却非常值得人类思考: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时期,太阳系正处在旋臂之外;而人类形成并进入文明的年代,太阳系正处在旋臂之中。这一事实是否意味着处在旋臂之内对生命的繁衍更为有利?我们现在处于猎户臂里,至少还将在其中穿行2000万年。银河系中的恒星除做绕银河系中心的公转运动之外,还有自身独立的运动,太阳还正携带它的家族向着“奔赴点”(也称“向点”)——武仙座方向运动,速度为19.7千米/秒。地球则以1.5亿千米半径的螺旋式运动轨迹,承载着人类现代文明和所有物种的繁衍前行。
现代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曾有过三次大冰期:第一次是距今6亿。7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第二次是距今2.5亿~3亿年前的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第三次是距今2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每一次冰期,全球气候严寒,冰盖绵延,冰河遍地。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在三大冰期中都有生物存活,震旦纪只有原始藻类的存活遗迹,而其后的二个大冰期都有高级生物生存的证据,人类的进化便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完成的。在整个大冰期中,又出现过五次亚冰期和夹在其中的间冰期时代,在地球上形成了五度寒暖交替。全球人类文明史是在约1万年前开始的间冰期时代发育成长的,而1万~10万年前的原始人则生活在气候严寒的亚冰期中。因此,人类的历史已经历了五次寒暖交替的考验。亚冰期时代,在与严寒做激烈拼搏的条件下,原始人类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间冰期时代,气候温和,生物繁衍,人类在经历了亚冰期的严峻锻炼之后,获得了有利于生产和改进生活条件的能力,得到了更大发展,逐渐走向文明。
我们现代人类有幸生活在一个间冰期时代,但现代间冰期将在多久之后进入下一轮亚冰期,这是当前人类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但当今人类现在还没有可靠的预测证据。而这种轮回的灾变和文明,又是否与太阳系在银盘上因振荡运动而处在旋臂内外有关?这是人类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 灾变 初探 地球 文明上一篇:邓涛,追寻远古生命的足迹
下一篇:百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