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语文:第6课《绝唱》同步练习(鲁教版八年级上)
6 绝唱
基础巩固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偌大( ) 遽( ) 煞白( ) 皓齿( ) 啭( )
屏气( ) 骋( ) 霍然( ) 花坞( ) 周匝( )
2. 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光景:①次日九点的光景;
不到三十岁光景。
②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绝:①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及其相似点。
①
② 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课内阅读
1朝未年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与《 》《》《 》并称为晚2
3.作者是如何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5.白妞出场时为什么写“梨花简丁当了几声”?有何作用?
6.如何理解“就这一眼,满园子便于工作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见响!”有什么表达作用?
拓展阅读
绝唱
严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
是十五六岁的年纪,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 那是一个1010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却被蓦然呈现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
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毁,便越是美丽。
存在就是力量。
1
2“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又说“有些”是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3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A.文章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刻意打造语言,精心营造意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爱美、惜美、颂美的赞歌。
B.作者把布满了枯梗残叶的荷花池与圆明园留下的断壁残垣放在一起思考,是想让那一池残荷也成为民族耻辱的警示牌。
C.本文由圆明园的荷花写到圆明园的断垣,有社会写到人生。作者视野开阔,纵横驰骋,表现了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
D.文章的开篇几段,作者从荷花的色、形、神等方面生动地渲染,将一幅春荷红花图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
E.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展现了河的绿叶与红花,富有文化底蕴,恰当传神。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题(略)
课内阅读(略)
拓展阅读
1.(1)它拒绝“俗美”、“庸美”。(2)那种自信和孤高。(3)、它有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4)能让人触摸的一种力量,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树立不畏世、“存在就是力量”的人生信念。[来源:学_科_网]
2.(1
(2
3是为了反
4.B、C.
篇二:同步试题
《三峡》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考查目的: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
答案:quē;
xī;
xiāng;
sù;
tuān;
bǎi;
shù;
zhǔ。
解析:注意“阙”的通假现象和“属”的特殊读音。
2.解释画线词语。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襄: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________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飞漱:__________
考查目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答案:(1)毫无;
同“缺。(2)漫上。(3)正午;
半夜。(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5)飞流冲荡。
解析:所考查的八个词语均有明确的书下注释。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考查目的:检测对重点语句的掌握情况。
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
(3)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解析:结合书下的注释,把关联字词的解释串联起来,得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4.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朝代)的地理学家 给《》作注写成了该书。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考查目的:掌握有关《水经注》的文学常识
答案:水经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
解析:略。
二、课内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以为是 B.朝发白帝 朝令夕改
C.良多趣味 良师益友 D.哀转久绝 千古绝唱
考查目的:掌握一词多义。
答案:B
解析:A项,“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的意思是“从”,“自以为是”中的“自”的意思是自己。
B项,“朝发白帝”和“朝令夕改”中的“朝”都为“早晨”之意。
C项,“良多趣味”中的“良”的意思是“很”,“良师益友”中的“良”的意思是“好”。
D项,“哀转久绝”中的“绝”的意思是“消失”,“千古绝唱”中的“绝”的意思是“独特的,少有的”。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不见曦月曦:
②沿溯阻绝 绝:
③或王命急宣 或:
④素湍绿潭 湍:
考查目的:检测对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答案:①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断绝;
③有时候;
④急流。
解析:注意结合句意,解释“曦”与“或”。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考查目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答案: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解析:注意解释“虽”“奔”“不以”“疾”的意思。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八年级语文上册)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考查目的:了解文章比较典型的写作手法。
答案:侧面(或间接);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狭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解析:辨析文段中主要景物的描写。
5.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
考查目的:对文段的整体把握情况。
答案:凄;
哀。
解析:明确引用这句诗的作用,它是对本段内容的一个总结概括。
三、拓展阅读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①。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②,山谷传响③,泠泠④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⑤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节选《江水·三峡》(郦道元)
【注释】①形容:形状。像类:相像类似。②至清:极其清越响亮。③响:回声。④泠泠(1íng):形容声音清越。⑤书记:书中记载。
1.解释画线词语。
①至峡口百许里。
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考查目的: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
答案:①许:左右;
②曾无:全无,没有一个。
解析:“许”和“曾”的用法在《核舟记》一文中已经学过,应当能迁移运用。
2.翻译画线语句。
考查目的:能结合课文所学和所给注释通顺地翻译句子。
答案:猿鸣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声音清越,久久不断。
解析:“猿鸣”“传响”“绝”为本课所学,“至清”和“泠泠”是已经提供的注释,结合句子通顺表达。
3.选文中写到的三峡的山石特点有,水的特点是还写到了有代表性的景物 、 ,从而表现了三峡的山水之美。
考查目的:能把握课外文言文的大意。
答案:高峻重叠、色彩缤纷;
曲折、声音悦耳;
树林、猿鸣。
解析:能够抓住写景角度和景物特点,选择概括性词语归纳,不必拘泥于答案所限
篇三:《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辍( )闾( )左適( )戍度( )已失期 ....
以数谏( )故 .
乃行卜( ) 烹( )食忿恚( )尉陈胜佐( )之 .....
袒( )右 将( )兵徇蕲( )以东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3)道不通,度已失期(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一词多义
(1)少 (2)之
陈涉少时( ) 辍耕之垄上( )楚人怜之( )
少顷( ) 鸿鹄之志( )怅恨久之( )
(3)次 (4)若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若为佣耕( )
之次所旁丛祠中(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5)故 (6)等
广故数言欲亡( ) 等死,死国可乎()
扶苏以数谏故( )公等遇雨( )
(7)数 (8)书
扶苏以数谏故( ) 乃丹书曰( )
卒数万人( )鱼腹中书( )
(9)将 (10)以
项燕为楚将( )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 )祭以尉首( )
4.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音,义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音,义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音,义
(4)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通,音,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等死,死国可乎?
(4)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二、文学知识
本文节选自《·陈涉世家》,作者,字,(朝代)人,我国古代著名、,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全书共篇,其中分12(记历代帝王政迹), 30(记诸侯国兴亡),70(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8(记各种典章制度),10(大事年表)。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这部书是 ,后人称之为“,”。
三、课文掌握
1.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2.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3.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四、课文重点语句分析
1. “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
2. “怅恨久之”,表明了什么?
3.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3)念鬼( ) (4)楚人怜之( ) ..
2.下列句中“亡”的意思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 B.亡故 C.亡国奴 D.亡命脉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回答下面问题。
(1)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陈胜分析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时,得出了“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陈胜为什么要把起义的部队假称是扶苏、项燕的人马?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用文中的词语组成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胜、吴广利用鬼神来“威众”的两件事。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u?;
chàng;
lǚ;
zh?;
shù;
du?;
jiàn;
bǔ;
pēng;
fan;
huì;
zuǒ;
tǎn;
jiàng;
xùn;
qí;
qiáo
2.(1)被雇佣(2)当在征发之列 (3)估计 (4)私自,偷着
3.(1) 少年,青年;
不多时,一会儿;
(2) 去,往;
他;
助词“的”;
补充音节
(3) 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4)你;
好像(5) 原因;
故意(6) 相同,一样;
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7) 屡次;
数目,数量(8) 写;
书信(9) 大将,名词;
率领,动词;
(10) 因为,连词;
用,拿,介词
4.通假字
(1)適;
谪;
zh?;
被罚流放或贬职(2)唱;
倡;
chàng;
首发
(3)以;
已;
yǐ;
已经(4)被;
披;
pī;
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5.(1)正碰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2)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3)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4)起义军一时不能取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
二、 文学知识
史记;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家;
文学家;
纪传体通史;
一百三十;
纪;
世家;
列传;
书;
表;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课文掌握
(一)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二)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
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三)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
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
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
四、1、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
2、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
3、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五1.(1)适逢,恰巧遇到 (2)编次 (3)考虑,思索 (4)爱戴
2.D
3.(1)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2)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4.(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楚愿望。
(3)为了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使更多的人来响应起义。
5.置书鱼腹(或鱼腹置书) 篝火狐鸣(或狐鸣篝火)
相关热词搜索: 绝唱 参考答案 同步上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下一篇:肖邦故园课堂练习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