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护生带教中的体会

| 浏览次数: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心内科病情变化快,危重抢救病人和监护抢救仪器多。单一灌输型教学模式只注重带教老师讲,护生被动接受,效果差。为提高实习效果,我们自2006年起试验性地采用PBL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006~2008年在心内科实习的116名护生,年龄18~24岁,平均20岁;其中本科生18名,专科生42名;中专生56名,实习时间4周。负责带教的教师5名,大专以上学历,并至少具备5年以上带教经验,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

2PBL的操作过程

2.1问题的设计

PBL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教师对问题设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2.1.1 提出问题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带一个小组的学员接管作为教学病例的典型患者,让学生参与临床交班、查房、治疗与护理,使学生通过亲临临床实际,了解患者病情,获取疾病资料,带教教师则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顺势引导她们提出临床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如心力衰竭患者为什么要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及静推速尿?待基本问题得到正确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如洋地黄可能出现哪些中毒症状、患者电解质方面可能出现哪种情况、为什么、如何预见及采取应对措施?随着问题提出的逐渐深入,充分调动了护生思维的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促使她们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查阅相关资料和讨论,并得出问题的答案。而在此过程中,带教教师也及时地向护生传达了一种临床思维理念,即临床预见性问题的提出及预防措施的采取在危重患者病情转归过程中的重要性。

2.1.2 合作式的小组学习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既要具有知识、技能,还要具备团结协作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合作式的小组学习贯穿于PBL的始终。在PBL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在搜索资料、归纳讨论一环中体现尤为突出,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带教教师的主导作用。

2.1.3 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把自己查到的信息与大家共享,并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各小组的学生分别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或学生综合不同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学生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增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1.4 撰写实习周记以充实PBL教学为进一步充实PBL教学,我们要求每位护生每周写篇实习周记,可以记录临床实习的体会和感悟,以及对自己临床中所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甚至可客观反映带教教师的专业胜任、教学能力和人际关系等。实习周记及时地交由护士长批阅,护士长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时再次提出,并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再次交给小组成员。

3体会

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旧的医学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为了使现代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医学发展,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PBL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知识时期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激活了护生各学科的知识储备,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在收集资料、分析综合及逻辑推理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促进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她们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与此同时,PBL的实施过程也是临床带教教师的自我挑战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 内科 教学模式 在心 体会 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