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地宗教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的重视,包括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二是对人的解放与人的价值的重视,包括宗教实践和宗教人道主义。甘地的宗教思想不仅是打开甘地思想和行为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是解析当今世界宗教冲突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甘地,宗教思想,特征,平等,宽容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17-06
圣雄甘地(1869-1948年),是世界历史上最杰出最独特的宗教政治思想家和实践家之一。甘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冲突和民族压迫的时代,他为了各宗教之间(特别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团结与和睦、为了印度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为了印度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不懈地奋斗了一生,于1948年在教派冲突的狂潮中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身亡,为宗教和谐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主要侧重于甘地的阶级属性、“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甘地主义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关注甘地的宗教思想。其实,宗教思想是甘地整个思想和行为的底蕴,是打开甘地思想行为奥秘的钥匙。本文试就甘地宗教思想特征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
甘地宗教思想博大精深,独具特色。重视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是甘地宗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宗教统一
甘地的宗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他主张.道德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宗教和道德彼此相关,相互依存。就他本人来说:“道德、伦理和宗教是相互转换的同义词。道德生活不触及宗教,犹如建筑在沙堆上的房屋。宗教与道德分离,恰似只会制造噪音和令人头碎的‘响亮的铜管’。”没有道德的宗教不可想象,否认道德的宗教不配被称为宗教。失去道德基础,就是自绝于宗教:“一旦我们失去了道德基础,我们便失去了宗教。”
道德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灵的联系。在甘地,这二者是统一的,服务人类就是服务神灵,追求神灵就是追求人类的道德法则一真理和非暴力。他的“所有宗教本质上是统一”的思想,就是基于他的这一宗教一道德信念。实际上,一旦将道德视为宗教的基础,自然而然会得出结论:所有宗教是统一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基本道德原则。
所有宗教本质上是统一的思想,是甘地对世界宗教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他比喻说,所有宗教就像不同的河流,最终汇合于同一海洋:“河流有许许多多,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汇流于同一海洋。同样,宗教也有许许多多,但是,所有宗教的真正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我们关注目的,便会发现各个宗教之间没有区别。”
这一宗教可以被称为普遍宗教。那么甘地所说的普遍宗教是指什么呢?甘地是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宗教一词的,从而赋予宗教丰富的定义。甘地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定义宗教。就负面定义而言,甘地力图排除一切非宗教的东西,以期指出什么不是宗教。即,宗教不是指形式宗教或习惯宗教;不是指一套教义或仪式;不是指个别宗教或某一教派;不是指仅仅学习经书或念颂神名;不是指将世俗事务排除在外。就正面定义而言,甘地力图揭示宗教的真实含义,指出:宗教是指统治宇宙万物的道德力量;是指既根植于个别宗教同时又超越于个别宗教的东西;是指改变人的本质的东西;是指认识自我和认识神灵;是指服从神灵的法则;是指将人和神灵以及将人和人结合在一起的东西。
从甘地对宗教的林林总总的负面定义和正面定义来看,很清楚,甘地所说的宗教不是指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宗教,即个别宗教。对他来说,宗教既非外在形式亦非组织体系,而是个人道德行为,是自我实现,是将个体精神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用精神战胜物质,用道德即真理和非暴力控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甘地的宗教就是道德宗教,它既超越又内在于个别宗教。这一宗教就是真理。甘地将真理视为宗教的最终定义:“除了真理别无宗教”,“只有真理是宗教,其他一切皆为非宗教”。
对甘地来说,真理和非暴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二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或者说就像一个光滑无痕的圆盘,没有正面和反面之分。真理和非暴力构成了所有宗教的共同基础:“事实是,不同宗教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区别。如果你在探索表面,到了底部,你会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基础。在我尽可能地研究了所有宗教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探索所有宗教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是正确和必要的话,那么就需要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真理和非暴力。当我用这把金钥匙打开一个宗教的箱子时,我发现不难找到它和其他宗教之间的相似之处。”
一个宗教的核心与另一个宗教的核心是相同的。因此,所有宗教统一。
第二,宗教平等
在甘地看来,只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宗教,即普遍宗教;所有个别宗教无一例外都不完美,或者只有某种程度的完美。如甘地所说,在长期研究和体验之后,他得出结论:一,所有宗教都是真理;二,所有宗教都有错误。因此,没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声称比其他宗教优越,一切宗教平等。他坚决反对任何对宗教进行优劣之分的言论和做法。不同宗教有不同象征,但没有哪个象征应该变成崇拜物,从而宣称其优于另一宗教。
那么,普遍宗教和个别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甘地认为,一方面,真正完美的普遍宗教超越于言辞,不可断定,不为有限存在所认识。没有哪一个个别宗教能够完全体现普遍宗教的完美,没有哪一个个别宗教可以声称独断真理。个别宗教只不过是这一原初宗教在不同思想背景下折射出的影像。这就是说,所有宗教的基础由同一基本道德原则构成,但它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及文化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甘地比喻说:“就像一棵大树有一个树干,但却有许多树枝和树叶一样,有一个真正完善的宗教,但它在经过人类中介后变成了许多。普遍宗教无以言表。”
另一方面,个别宗教必然包含和表达普遍宗教的意义,并揭示真理。个别宗教是同一大树的树枝,同一花园的花朵,同一家庭的姐妹。个别宗教是通向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而又平等的道路。所有宗教都植根于对神灵的信仰,但每一宗教都以其自己的方式,以适合自己信徒的方式表达这一信仰。每一宗教都为自己的信徒提供信仰的真理,提供借以联系神灵的体系,提供道德准则和满足他们精神提升的需求。所有宗教在感召和启示方面都是神圣的。每个宗教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甘地指出:“对我来说,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是真理。它们为人类的精神进步提供了食粮。”
根据甘地的思想,完美的宗教只是智力意义上的一套抽象概念,要具备一种具体的形式,它就不得不将自己铸造成各种实际的宗教模式。每个个体
的人所看到的真理,只能是某种个别信仰之镜所反射出来的真理,特别是他自己的传统宗教之镜所反射出来的真理。所以,每个人应该将自己的传统宗教作为实现共同理想即真理和非暴力或神灵和爱的途径。在甘地的眼中,印度教的基本原则和普遍宗教的原则是一致的:“印度教没有官方信条,对于印度教来说,这也许是幸运也许是不幸。但如果要我给印度教下一个定义的话,我应该说:那就是用非暴力方式探索真理。一个人可能不信神,却仍然称自己为印度教徒。”
然而,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并非意味着不加疑问地接受它。因为所有宗教都是通过人类中介加以接收和传播的,所以都不完美,都存在错误。所有宗教都应该受到内在道德和理智的检验。甘地说:“我反对任何不诉诸理智、有悖道德的宗教信条。在非理智的情感并非非道德的时候,我容忍它。”在甘地看来,印度教不完美,有缺点,因为它容忍不可接触制。不可接触制是对神灵和人类的犯罪,是弥漫于整个印度教生活方式中的毒瘤,是水头怪,是千头兽,是吞噬印度教肌体的溃疡。甘地声明,如果不可接触制被当成印度教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会不再称自己为印度教徒。但他坚信,不可接触制为印度教所不齿。
第三,宗教宽容
甘地提倡宗教宽容精神,但他并不喜欢宽容这个词语。他认为,宽容这个词具有消极的意思。如甘地所说:“我不喜欢宽容这个词语,但是想不到比它更好的词语。宽容可能包含认为别的宗教比自己的宗教低下的意思。非暴力教导我们要尊重别人的信仰,就像尊重我们自己的信仰一样。我们不仅要毫不犹豫地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宗教,而且要义无反顾地将其他宗教的每一个可取之处吸收到我们的宗教之中。”可见,甘地之所以使用宽容这个词,是由于他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词语,而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他赋予其以更积极的含义。
宗教宽容并非意味着接受其他宗教,而是意味着通过友好地研究世界宗教,“理解它们的观点,欣赏它们看待自己宗教的视角”。甘地写道:“我认为,富于同情心地阅读世界经典,是每一个有修养的男女的职责。如果我们想尊重别人的宗教,就像我们想让别人尊重我们自己的宗教一样,友善地学习世界宗教便成为一项神圣的职责。”挑剔他人的宗教,甚至妖化他人的宗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理解他人宗教的美好和真理,却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友善地学习世界宗教是相互理解和彼此宽容所必需的。
此外,宽容也意味着消化吸收其他宗教中好的东西。甘地指出:“当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翻阅不同宗教圣典时,我熟悉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印度教。在阅读这些经文的时候,可以说我对所有这些信仰持有同样尊重的态度,不过我当时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回顾当时的情形,我发现我未曾有些许只是因为这些宗教不是我信仰的宗教而批评其中任何一个的想法,而是以崇敬的心情阅读每一部圣典,并发现每一部圣典中都包含着同样的基本道德。”但是,另一方面,宽容并非意味着使人无视宗教的缺点或不足。甘地写道:“崇敬他教并不是要我们无视其缺点。”因此,宗教宽容意味着消化吸收其他宗教的好的东西,抛弃其他宗教以及我们自己宗教的不好的东西。
宗教宽容并非意味着宗教调和。宗教宽容的目标不是无所不包的一统宗教,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宗教的灵魂只有一个,但是它包裹在多种形式之中。甘地将世界宗教视为同一大树的众多枝叶,虽然同源于一个大树,但每个枝叶彼此迥异。所有树枝都在生长,每个树叶各不相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统宗教,而是不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和宽容,因为真理存在于每一个伟大的宗教之中。甘地不厌其烦地多次指出:“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全世界绝不会也不必形成一个单一的宗教。”“指导行为的黄金规则是相互宽容,我们绝不会像一个人似地思考,我们总是在个体中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真理。”了解每一个宗教的独特性和显著区别,像了解它们的相似性一样的重要。不应该有将所有宗教投入合而为一的宗教熔炉,不能够排除差异性。每个人都应该坚持他自己的宗教,因为它是通向真理和神灵的不同道路之一。甘地以印度教为例:“印度教告诉每个人根据他自己的信仰或达摩崇拜神灵,因此它与所有宗教和平共处。”
宗教宽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学习其他宗教会削弱或损害信徒对自己宗教的信仰。甘地认为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他认为,这种学习会使人以对待自己宗教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宗教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宗教。他指出:“不要有这种担心,哪怕是片刻的担心:即虔敬地学习其他宗教可能会削弱或动摇对自己宗教的信仰。”“培养对其他信仰的宽容,会使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有更正确的认识。”甘地以他对基督教的学习为例:“我要对印度教徒说,你们的生活不会完整,除非你们虔敬地学习耶酥的教诲。我的结论是: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不论属于什么信仰,只要虔敬地学习其他信仰的教诲,就会使胸怀变得开阔,而不是狭窄。”
因此,甘地反对任何形式的皈依、转教和改宗。他谴责要非印度教徒改信印度教的做法。即使某人想自愿成为印度教徒,他也努力劝其去消化吸收其在印度教中发现的所有好的东西,而不要放弃自己的宗教。认为自己的宗教比他人的宗教优越,从而要他人转信自己的宗教,是最大的不宽容。在甘地看来,真正的改信是让信仰者更好地信仰自己的宗教。甘地写道:“我一贯祈祷:让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让穆斯林成为更好的穆斯林。对我来说,这是真正的皈依。”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价值
甘地宗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主要体现为宗教实践和宗教人道主义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宗教实践
在甘地看来,宗教必须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布道。用甘地的话说:“脱离行动的东西不能被定义为宗教。我深信,神灵要求我们的,不是我们讲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对神灵来说,行为是一切,没有行为的信仰一文不值。对神灵来说,行动就是信仰。”正因为如此,甘地被誉为“一位行动的圣人,而非冥想的圣人”。
在甘地的一生中,他实践了他所宣讲的,宣讲了他所实践的。他不仅宣讲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宗教宽容,而且付诸实际行动。他几乎阅读和研究了所有宗教的经典,包括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耆那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舍弃不合理的成分,将它们同样看成是神灵的启示。他阅读和研究伟大先知们的生平和教诲,包括耶稣基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马哈维拉、琐罗亚斯德,将他们平等地视为神灵之子。他与不同宗教信仰者为友,包括印度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犹太教徒,将他们共同视为兄弟姐妹。
他不仅宣讲神灵是真理-非暴力-爱,挚友-内音-救主,认识神灵的途径是非暴力和爱,信仰和直觉,沉默和祈祷,纯洁和谦逊,服务人类,而且
将这些信念付诸日常生活之中。他每天祈祷数次,寻求内心声音的帮助。他放弃一切世俗财产,甚至包括衣服和鞋子,因此而被丘吉尔讥笑为惹事生非的半裸体的游方僧。他将绝食视为自我纯洁、自我受苦和非暴力的方式,一生绝食18次,其中3次长达21天,分别在他55岁、64岁和74岁的高龄。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信守非暴力,摒弃一切形式的暴力,甚至包括肌肉注射治疗疾病。他将自愿入狱视为非暴力斗争的一种方式,一生入狱15次,在监狱中度过了2330个日日夜夜。他严格实践自我控制和节欲,立誓不向性欲屈服,在他最后42年的生涯中,一直与妻子分居,过着清教徒的生活。他将自己视为神灵之仆和人民之仆,使自己甘居人末。他收养不可接触者为子女,从事不可接触者的工作,为他人打扫便池。他拒绝乘坐头等车,宁愿乘坐三等车,与穷人为伍。他亲手编制草鞋,每天用纺车纺线。他徒步走村串户,宣传真理和非暴力。甘地的生活就是他的信念的写照。他这样说自己:“你必须注视我的生活,看我如何吃、住、言、行。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的宗教。”
甘地的宗教实践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生活方面,而是延伸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他将社会生活视为追求真理和神灵的阵地,力图将个人拯救与服务人类结合起来,将精神体验与实际政治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不是谋求生死无常的地上王国,而是精神解放的天上王国。对我来说,拯救之路在于殚精竭虑地为我的祖国和人民服务。”因此,在甘地看来,宗教应该和实际事务相联系。不考虑实际事务、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和实际事务相互关联。他说:“我不知道任何脱离人类行为的宗教。”
甘地公共领域的宗教实践体现在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的实践体现在“萨提亚格拉哈”运动,社会方面的实践体现在“建设纲领”。前者旨在赋予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以新的道德精神,以非暴力不合作争取民族独立,后者旨在改革社会陋习,建立以真理和非暴力为基础的和谐社会。
“萨提亚格拉哈”字面意思是坚持真理,通常称为非暴力抵抗。它是实践真理的方式,是非暴力的方法,是奠基在真理之上的灵魂力量和精神力量。甘地解释说:“真理(萨提亚)意味着爱,坚持(格拉哈)是力量的同义语。因此,我开始称印度运动为‘萨提亚格拉哈’(坚持真理),即诞生于真理和爱或非暴力的力量。”甘地用这个词语指维护真理和正义,抵抗非真理和非正义的独特方法。这一方法的精髓在于用精神力量争取对手的人心,而不是用物质力量击败对手;用自愿受苦唤醒对手的爱心和人性。“萨提亚格拉哈”分为“个人萨提亚格拉哈”和“集体萨提亚格拉哈”,即非暴力不合作,或文明不服从,包括绝食、入狱、游行、示威、总罢业、抗税等。甘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方法大规模地运用于公共生活,发动了数次全国规模的萨提亚格拉哈运动,最终经过30年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可以和他并肩媲美。
“建设纲领”是甘地宗教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实践。甘地将“建设纲领”视为社会的自我纯洁,视为迈向理想社会的途径和为“萨提亚格拉哈”训练民族工作者的途径。甘地写道:“正如对武装起义来说,军事训练是必要的,对文明不抵抗来说,建设纲领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认识到,建设纲领是通向完全独立的非暴力的、真理的道路。建设纲领的全盘实现就是完全独立。”“建设纲领”的主要内容有:教派团结,反对不可接触制,促进手纺织手织,戒酒戒毒,农村卫生,提高妇女地位,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甘地将“建设纲领”所体现的社会纯洁看得比争取政权更为重要。
第二,宗教人道主义
甘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如杜德博士所说:“圣雄甘地在宗教领域的一个有趣特征是对人的强调。他的宗教是人的宗教。历史清楚地表明,许多世界宗教都是由对真理有明确认识的高尚的个人所建立。因此,甘地被公正地视为本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他接受传统的神灵,但同时重视对人的崇拜。他强调指出,崇拜人是我们的真正宗教。”
甘地的人道主义不同于科学人道主义,而是典型的宗教人道主义。科学人道主义是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控制和征服自然力取得巨大成就的产物,它基于这样的信念: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类自身,而不是任何超自然力量;人类从自身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力量。这种人道主义是世俗的,非宗教的。而甘地的人道主义是宗教人道主义,它基于这样的信念:每个人自身都具有从神灵那里获得的神力。甘地将神灵从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天国,请到了炊烟袅袅的人间,将神灵请下了高不可攀的神坛,融入了人的心灵,从而使神和人达到了统一。甘地认为,人类同一的人道主义源于神的同一。他说:“我相信神灵的绝对同一,因此我也相信人类的绝对同一。我们虽然有许多躯体,但却只有一个灵魂。就像太阳通过折射有许多光线,但却拥有同一光源。因此,我既不能和邪恶的灵魂分离,也不能和美善的灵魂不保持同一。”
甘地宗教人道主义闪烁着人类尊严的火花。根据甘地的思想,神灵不仅超越于万物,而且内在于万物,不仅寓于外在世界之中,而且寓于人的内心之中。他说:“神灵和我们所有的人在一起。它不是外在于我们,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神灵就是最高自我,就是普遍灵魂。人的自我和实在的本质即神灵相一致。神灵和人并非两个不同的实体,而是同一实体。每个人都有神性。因此,崇拜神灵就是崇拜人,崇拜人就是崇拜神灵,服务神灵就是服务人,服务人就是服务神灵。维护人的尊严就是维护神灵的尊严。甘地指出:“我努力通过为人类服务看到神灵,因为我知道,神灵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下,而在每个人中。”“倘若我能说服自己应该在喜玛拉雅山洞里找到神灵,我会马上前往那里。然而,我知道,除了人之外,我不可能找到它。”“我已经将服务作为我的宗教,并且深感除了通过服务之外,不可能实现神灵。”
甘地宗教人道主义放射着人类平等的光辉。在甘地看来,人是神灵的创造和显现,如同在父母的眼中,所有的孩子绝对平等一样,在神灵的眼中,所有的创造物也绝对平等。神灵赋予人类同样的形体和需求,因此人们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神灵赋予人类绝对平等的灵魂,因此人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别。万物合一,人类同一。人人皆兄弟,人人皆姐妹,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孩子。忽视、伤害、剥削他人,就等于践踏自己,藐视神灵。万物相互关联,人类相互依存,一个环节受到削弱,整个链条都受到削弱,一个人受害,所有的人都随之受害。正如没有哪个母亲会忽视或劣待她的残疾孩子,相反会投入更多的关爱一样,神灵会对它的受苦的子民寄以更多的关爱和正义。神灵在不同的形式中显现出来,但最常见的形式是弱势群体。甘地写道:“能够膜拜神灵的最好最可理解的地方是生灵。为生灵中的受苦者、伤残者、无助者服务,就是膜拜神灵。”
可见,甘地宗教思想在其神秘的宗教光环下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甘地宗教思想特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的重视,包括宗教统一、宗教平等和宗教宽容;一是对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包括宗教实践和宗教人道主义。
甘地对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的重视,不是纯理论层面的争鸣,而是与现实存在密切相关,旨在使不同宗教信仰者如何相互尊重,彼此相容,和谐共处。甘地显示出对宗教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强调宗教的内在本质和统一,而不是外在象征和差异。同时他也显示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了解,要求人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使其变得开阔,从而更接近人类的普遍宗教。不同宗教可以互相补充和丰富,而不是彼此竞争和敌对,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宗教,同时又珍视和吸收其他宗教的一切好的东西,这是一种更为实际可行的宗教和谐和宗教多元主义的形式。
甘地重视人的价值和解放,将人的尊严与价值和神灵的尊严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将人的现实解放与精神拯救紧密结合起来。他用非暴力的爱的方式,为受压迫受剥削的人群从而也为整个人类而战斗。人类解放是追求人类拯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革命的行动而不是任何教条或教派,构成了他的真正的宗教。正因如此,甘地的宗教神学被称为解放神学,甘地本人被誉为“也许是解放神学的第一位实践者”。
甘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冲突和民族压迫的时代,这促使他寻求以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以及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来解决时代难题。当今世界面临着和甘地时代相同的难题。特别是,宗教冲突不断发生,随处可见,许多暴力和战争都和宗教有关,或源于宗教,或有宗教背景,世界和平与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纽约玛丽诺会奥贝斯布克斯出版社在其宗教对话丛书中指出:在当今世界,许多宗教需要更好的交流和合作,它们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以便既保持它们各自的本色身份,又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共同努力。甘地宗教思想有助于促进这样一种交流与合作。甘地宗教思想以促进宗教对话、人类解放和建设美好世界为目标。一旦甘地宗教思想中所提倡的宗教和谐与宗教多元,以及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学说付诸实践,世界将会更加和平,人类将会更加幸福。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 王公悫
相关热词搜索: 甘地 探析 宗教 特征 思想下一篇: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