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时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创作、传播载体和传播受众三个要素是对文化传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决定了文化传播有效性的达成。
关键词:思想文化;传播受众;传播载体
思想文化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思想和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思想以及艺术等内容。优秀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增进国民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在当代社会,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里,拟从文化创作、文化传播和传播受众三方面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文化受众
思想文化的传播要达到有效性,必须要处理好文化受众、思想内容与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充分了解传播的接受对象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传播形式和借助适当的传播载体。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受众问题,所谓文化受众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文化工作中需要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1]。对于思想文化传播的受众,应当了解他们因时代、地区,以及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的不同,所处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深入把握这些受众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内容、文化背景、接受心理,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有效性充分达成。要更好地了解传播受众,应当注意宏观性把握和具体针对性的结合。对人的宏观性和个别性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要更好地了解个体,必须把他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同样,应当注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剖析特定群体乃至个体的心理,进而汇聚和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对于传播受众的了解,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到新思想文化创作的内容、适当的文化形式的选择等,对过去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作品进行形式改造,和新的文化形式的形成,以使思想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更和谐,更切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如何更好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在深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深入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制定教育措施、改善教育方法,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更有效途径。
二、创作形式与传播载体
探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还需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创作形式——一定的思想文化被创造出来时的本始形式;传播载体——思想文化被传播时所附着或借助的载体,即被传播时采用的形式。这两方面有时交织在一起的,互相影响,共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首先,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当思想文化被创作出来时,需要有与之相适的表现形式:如表述哲学或宗教思想的经典、专著;有关的政治和法律的条文规范;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艺术创作的音乐、图画、雕塑等形式。虽然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式都是对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反映的,各有各的特征和作用。最抽象、理论性和概括性最强的是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通过抽象的理论论述和严密的逻辑推衍,完整而概括地表明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总体意识。宗教是形象与直观感性的混合物;道德和政治法律等思想表述所使用的是同人们的具体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概念;艺术最形象,而同为艺术作品,不同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反应、产生的感染效果也不同:音乐的效果不同于雕塑,文学表达不同于绘画;即便都是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也各有特征:诗歌长于抒情,语言精练而有音乐性;小说长于叙述,能更全面、细致地表达内容,富有生活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生动性;戏剧主要借助戏剧人物充分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特定情境中人物间彼此的联系、冲突。因此,在思想文化的创造环节,要求作者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以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使欣赏者产生感动和共鸣,达到特定效果。[2]思想文化要得到良好的传承、有效的传播,首先与它被创作和表达的本始形式有关。思想文化的传播所借助的载体有时即创作本始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形式和创作形式基本同一。传统的传播方式大多如此,如将学术或文艺著作出版印刷成书籍,或发布在报刊、杂志上,传播到社会中去,人们接触到的就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形式。但也有思想文化的传播形式与创作形式不相同的情况,如戏剧以文本形式被创作,它的传播则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来实现,需要具备表演者、场地、布景、成批次的观众等诸多条件。在过去,思想文化通过一些较传统的媒介和方式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具有自身的特点,当今时代,需要更多地讨论相对于创造的本始形式,传播形式发生的变化、传播载体的特殊性。一定的思想文化可以借助于各种不同传播载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使传播更快速、全面;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传播是进行着思想文化的再创造,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了解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新动向,了解和掌握属于这一时代的新型传播载体。
三、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传播新动向
现代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型传播载体,具有代表性的,如,几乎已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载体,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另外如影视作品的出现,凸显了文化传播的再创造特点,并对整个文化生产链条发生影响。互联网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成熟,成为联结整个世界的最方便快捷的传播载体,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3]作为全球计算机的互联,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它都是覆盖最广的一种传播形式。它的优点非常明显: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广。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联上互联网就可以对任何联网用户发出你的信息。当前,互联网更通过手机等终端,以微博、微信的形式使信息的交换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方便快捷,它已经成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影视作品综合了音乐、美术、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并具有这些传统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是契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影视作品源于作为文学创作形式之一的戏剧,戏剧的传播,需要现实化的舞台表演作为载体。影视的出现,使戏剧的现实化不再受现场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并且往往综汇戏剧、音乐、图画的美感,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影视与小说、戏剧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沟通转换,在对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中,在对戏剧剧本的影视化表达中,更显现出丰盛的文化再创造能力,也使得思想文化得以借助各种不同的形式,达成传播范围、效果的最大化。传统的文化传播顺序,一般是先有文本形式,然后有戏剧的编排和影视的拍摄,周期也往往会较长。在当代,周期大大缩短,经常是一部好的小说一出版,紧接着就会被影视创作人员购买版权改拍为电影或电视剧。在有些情况下,传播运作与传统文化链的顺序不同:如果一些好的影视作品在公映后,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好评,会有依据这部电影或电视剧而改编的小说出版发行,并会带动形成系列的相关文化产业创作和传播。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影视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影视作品向全球的发行,成为他们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以好莱坞为龙头的美国电影产业,由经济实力雄厚的著名电影公司、著名导演、优秀剧本的选择、创作或改编,高科技的特效,明星制度所推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明星等共同成就。通过向全世界发行电影,展现和美化美国的生活方式,不断输出美国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为实现美国的全球文化和经济战略推波助澜。美国的电影产业在广告宣传和层次性销售过程中,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和传播工具,呈现出当今时代文化传播的全面性、交叉性特点。
在当代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影视、网络等这些新形式、新载体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当代人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选择利用这些载体,将会使思想文化传播更高效、更易为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年所接受。
在处理好文化受众、文化内容与传播载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达到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既体现在通过传播达到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更体现为思想文化的更新创作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6.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7.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科项目(12JK0111);渭南师范学院院级项目(11YKZ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艳秋(1973-),女,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 当代 传播 思想 社会 文化上一篇:用思想多元推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下一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