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思想汇报 >

作业成本法思想在期间费用分配的应用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文献入手讨论作业成本法思想,以及在当前准则与制度下与期间费用的关系;最后举例阐述。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动因 期间费用 模糊数学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质

2013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下称《制度》),正式引入“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实质,是间接成本占比日益增加,种类日益繁多背景下一种费用分配法,核心是成本动因理论,特点是多元分配与二次分配。

二、作业成本法与期间费用的关系

作业成本法使费用分配思想产生了深刻变革,也大大影响了产品成本。那么,大胆追问一句,在即将到来的作业成本法时代,期间费用能否也计入产品成本?换句话说,部分期间费用,可否计入产品成本?

探讨问题不能想当然,首先看看准则和制度。我国准则中,对“费用”定义如下:“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从逻辑上看,“间接费用”与“期间费用”是并列关系。再看《制度》对“产品成本”的定义:“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只提及了“间接费用”。因此结合准则与制度,产品成本的内涵,并未因作业成本法的引入改变。即不包含期间费用。但必须说明,准则与制度没有明文规定这一问题,我们是根据逻辑推断得出的结论。

但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所以,一些研究文献,甚至把“成本内涵的延伸”作为其优势。如刘献娟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研究》一文中阐述如下“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作业成本法应立足于全程的成本进行管理”。显然,这里“成本”的概念更宽泛,但具体如何“不局限”?作者偏笼统。于是,“成本内涵的延伸”只具象征意义,既与准则和制度的逻辑构架不冲突,又因应无一致定论的现状。但根据准则,“费用”就只有三种,如何宽泛?而且,费用和成本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张彦、丁冉的《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及其内涵》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内涵“可以是包含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完全成本”;并提出“完全成本一般更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但也指出“制造成本是目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所要求的成本”。所以,结论为“新制度下的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内涵不能是完全成本”。

综上所述有三层意思:一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精确度较高;二是理论上适用于期间费用;三是现阶段无明文规定,但从条文逻辑看,作业成本法当前只限分配间接费用。

三、作业成本法思想精髓

宁亚平《作业成本法应用模型的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忽略成本因素,那“每一个企业都会选择作业成本法”。既然作业成本法思想是一大进步,能否将其逻辑思路用于分配某些期间费用而又不逾矩,既遵循现阶段制度与准则的逻辑体系,又提升期间费用的分配质量?

成本动因理论是作业成本法核心。消耗资源是发生成本前提。仅有资源消耗没有作业实施,就不能归集成本。而作业实施又和某种“因子”具有线性关系。因此,成本动因的选择是方法成败的关键。而成本动因选择和作业成本法的两个特点关系紧密:一个是多元分配,另一个是两次分配。

传统分配法根据单一的“数量”作“因子”进行分配;而作业成本法根据多种“因子”进行分配,如频次、时间等,这是多元分配。再看两次分配,即资源动因先用于资源在作业上分配,作业动因再用于作业在产品上分配。厘清作业成本法思路和特点后,即可将其逻辑精髓用于某些期间费用在责任中心间的分配。

四、作业成本法思想借鉴

期间费用分配一直按单一标准进行。如资产、人数、面积等;借鉴多元分配思想,可使期间费用分配更趋合理,毕竟很多期间费用的真实消耗,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其次,两次分配的实质是完成资源的深层次精细分配。因此,只要能实现深层次精细分配,也就把握了两次分配的精髓,换句话说,从两次分配这种具体形式抽象出实质,再根据期间费用实际化为合适的形式。

五、作业成本法思想应用的具体思路

以“宣传资料费”分配为例,说明应用的具体思路。通常,宣传资料按照各网点的存款多寡,一次分配入期间费用,理由是资产越多客户越多,所以,消耗的宣传资料越多。实际上,出于工作需要与及时性考虑,网点间会相互多次调剂,而且,是货到入账,然后逐渐消耗,因此各网点的真实消耗量难以统计。

借鉴多元分配思想,重新考量成本动因,仔细分析后发现:一是,客户数量与存款数量,并不等同;二是,资料消耗量与叫号量有关;三是,资料消耗量还与网点面积有关,因面积大展架多,同一类宣传资料滞留时间更久,而大面积网点的客户停留时间更长。而相对狭小的网点,因为等候区有限,客户往往会离开一段时间后再来,就减少了宣传资料的消耗。于是,根据存款数量、客户数量、面积和平均叫号数这四个因子,线性构成各责任中心资料分配的成本动因。较长时间内,这四个因子是基本不变的。

其次,根据“两次分配”基本思想,实现深层次精细分配。网点摆放宣传资料空间有限,新宣传资料无处可摆时,旧宣传资料只能撤下。通过访问大堂经理,能够了解一段时期内,一批宣传资料下架前,被取用的大致百分比,即可推算出各网点全年宣传资料的撤换次数和速度,抽样三个网点可估算全行状况。实际上,宣传资料也不能印刷太少,因印刷有一个最低数量,但可以尽量核准而节约费用。对于估计出的撤换比,因其并未作用在经营中,而是一种纯粹的耗费,因此这一部分,均分给各责任中心更合理。如此,就在实质层面实行了两次分配,只是具体方式与作业成本不一样,是在空间上的“两次分配”。一次按网点的多元因子分配;一次将撤换的资料进行均分。

六、尝试引入简单直观的模糊数学

人类活动分三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和模糊现象。上例中,预计撤换百分比时,可尝试引入简单的模糊数学,本文引入三角模糊数。预计的撤换百分比,就不是单一的数值,而是一组由三个数值构成的可能值。如:这批宣传资料为4000元,预计的撤换率为(10%,15%,20%)这样一组三角模糊数,撤换资料价值4000×(10%,15%,20%)=(400,600,800),分别代表了三种可能情形。

如再往前一步,可使用a-cut方法加以修正。a取值在0到1之间,由另一个有经验的人主观估计,并根据事后结果调整。接前例,以a=0.5为例,[400+0.5×(600-400),600,800-0.5×(800-600)]=(500,600,700)。三角模糊数的三个值,分别代表了三种可能值,同一时间,由另一人确定a值,既可结合不同视觉角度意见,使得预计更易准确;又因为后者不直接修改前者数据,不同意见更能充分融合,最大可能避免了某些因素的干扰。三种情况,以及因之计算的分配费用,虽然最终只选一种,但这一方法,既可方便事后抽样验证,又能提供测算经验,还能进一步进行敏感度分析。

七、一点思考

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更是一种贯穿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思想理念。该思想在期间费用分配的应用,属于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

无论是作业成本法自身,还是我国的准则和成本制度,都处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中,而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正是其前进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财政部(2013)

[2]刘献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研究,2010

[3]张彦,丁冉.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及其内涵[J].财会月刊,2015

[4]宁亚平.作业成本法应用模型的研究[C].会议交流论文,2013

相关热词搜索: 作业 分配 费用 成本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