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礼仪知识 >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11篇

| 浏览次数: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第1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代特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决策“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初中知识总结11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11篇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1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代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实践“特色”: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核心考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改革首先从农村

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分别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2篇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3篇

外交成就与科技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上天,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明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

【核心考点】

我国的外交政策特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世纪70年代外交成果:

(1)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2)1972年,中日建交;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两弹一星”分别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邓稼先。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屠呦呦获得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4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代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实践“特色”: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核心考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改革首先从农村

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5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代特征】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推进,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护国战争胜利,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核心考点】

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民报》是其机关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早期的反清武装起义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胜利表现: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最终革命失败。

年护国战争胜利,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6篇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7篇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 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8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成就斐然。

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核心考点】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新时期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两岸交往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年-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9篇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代特征】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列强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和陈化成率军勇抗英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核心考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南京条约》中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最能体现战争的目的)。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年,英国、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军火烧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10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方面成就斐然。

民族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核心考点】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新时期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两岸交往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海峡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年-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年-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相关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 第11篇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时代特征】

近代化早期探索:19世纪60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

民族危机加剧: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入20世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

【核心考点】

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和筹建新式海军。

洋务派为自强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为求富创办的民用工业有: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地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积极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谭嗣同。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关热词搜索: 初中 知识 历史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11篇 历史初中知识总结(推荐11篇) 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