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民政局2008-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2017年工作安排

| 浏览次数:

民政局2008-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2017年工作安排 

一、2008-2012年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民政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奋力追赶跨越、落实积极的民政政策”工作要求,强化“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认真履职尽责,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方面努力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民政工作任务,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谐稳定、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低保。完善低保管理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2008年,全县城市低保3648户7424人,年支出保障金666万。五年来,城市低保增加到4408户8675名,月发放保障资金152万多元,截止2012年10月已累计发放低保资金8316.6万元,其中2012年1-10月发放2136.8万元。月人均补差达到164.5元,补差标准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五年来共累计发放低保资金4815万余元。2008年农村低保共8204户19340人。年度共发放救助资金744.94万元,年人均救助380元,救助面约占农村人口的3.2%。五年来农村低保增加到10631户20477人,其中一类低保人员1839人、二类低保人员13684人、三类低保人员4956人,保障面3. 2%,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2012年1-10月已发放低保资金2757.32万元,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保供养。2008年,全县农村五保对象6527人,供养标准年人均1500元。截止2012年,全县五保对象6542名,集中供养3366人,集中供养率达51.4%。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23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2000元。截止10月份已发放五保对象生活费1050万元,确保了五保对象基本生活稳定。今年以来,我们还积极推行五保档案资料管理新模式,规范五保档案管理;实行了季度考核制度,提升了敬老院管理水平。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全县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30所,新增床位3200余张。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2008年开始,逐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出台《XX县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201O年对《实施意见》进行完善修改,出台《XX县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意见》。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救助工作逐步规范,城乡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五年来,全县实施大病救助4413人次,救助资金1716万元。其中2012年共救助大病患者2704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876.9万元。
临时救助。为完善、补充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灾民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2012年进一步完善了《XX县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意见》,以快捷方便、简化程序、手续的方法开展施救,截至目前,共救助困难群众4550人次,发放救助款220万多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动、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以救灾备灾和加强救灾资金管理使用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积极开展救灾工作。2008年以来,受灾人口24.8万人,因灾损坏房屋9923间,倒塌居民住房3148户、696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32.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6.6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xx亿元。全县下拨救灾款3328.3万元、救灾粮311万斤、救灾衣被1.6万件(床)。二是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民政部门迅速行动,认真组织协调救灾捐赠工作,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457.8万余元,捐赠棉衣被6090床(件),其中棉被3690床,棉衣2400;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724486.9元,在全省县级位居前列,支援了灾区抗震救灾。三是加大宣传,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以开展5.12“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利用各种手段和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避险宣传活动,组织防灾减灾综合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2012年,我们一是深入开展了冬春期间灾民救助工作。及时下拨105万元救灾资金、80万斤大米用于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救助。二是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借助全国“5、12”第三个防灾减灾日的有利条件,在全县有关地区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进校园”、“防灾减灾进社区”、“防灾减灾上媒体”等主题活动,利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形势多样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2011年,XX镇府北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12年又申报了XX镇楼东社区和临淮关镇姚湾村参评,目前正在审批中。
   (三)优抚安置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一是各项抚恤优待政策落实到位。以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为着力点,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不断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确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医疗保障等待遇全面落实。发放各类优待抚恤资金5943.37万元。2009年出台了《XX县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2010年在全县推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服务水平。二是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积极稳妥。高度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安置改革,采取自谋职业和安排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并完善以政策扶持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等制度。五年来,全县接收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和复员、转业士官437人,全部妥善安置,安置率100%。三是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拓展双拥领域,丰富双拥工作内容,实现了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的目标。
(四)着力推进基层民主自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认真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总铺镇总铺社区、大庙镇大庙社区、刘府镇曹店社区、工业园区蒲北社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卫生、文化、科技、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初步建立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总铺镇、总铺村、小岗村等“一镇两村”作为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村)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六规范一满意”工作。加大“难点村”治理力度。19个“难点村”已经全部得到根本治理或初步治理。
2011年,圆满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为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按照上级要求,2011年确定了18个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进一步扩大,社区干部待遇进一步提高,社区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2009年完成了首届全省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2012年,又圆满完成了第二届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解决了我县15个城市社区共132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办公经费问题。2010年落实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出台了《XX县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五)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福利彩票发行不断飙升。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布点力度、完善票种结构、拓展销售渠道、加强营销宣传、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福彩销售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全县共销售福利彩票4750万元,募集公益金760万元,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截止10月底,全县实现销售1120万元,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市前列。
完成了孤儿信息采集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及时开展了孤儿信息采集上报工作。目前我县机构养育孤儿37人,社会散居孤儿579人,共计616人。自2011年7月份起,按照社会散居、寄养类别孤儿每人600元/月;机构养育类别孤儿每人1000元/月的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费用。
   (六)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围绕“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依法审批登记,促进社会组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止目前,全县合法登记各类社会团体9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7个。
区划地名工作完成了全县乡镇区划调整,调整前,全县共有26个乡(镇、办事处),调整后,全县现有15个乡(镇、办事处)。乡镇区划调整后,对行政村进行了调整合并,行政村由389个调整后为198个和25个农村社区。  
   婚姻登记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设施建设、规范登记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婚姻登记机关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实现了全省婚姻登记联网工作。2008年以来,全县共办理结婚登记31200对、离婚登记3148对,登记合格率为100%。其中2012年1-10月共办理结婚登记6694对、离婚登记868对,出具婚姻状况证明1374份。
殡葬管理工作自2007年以来,全县火化率逐年提高,截止2011年底,火化率连续几年保持在100%,由全省后进进入先进行列。各地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全县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22个,有效解决了骨灰二次土葬和乱埋乱葬问题,节约了土地。今年1-10月份共火化遗体2944具,火化率95%。启动了县殡仪馆改扩建工程,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已经完工,殡葬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县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坚持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县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013-2017年工作安排
2013-2017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以维护民利、保障民主、落实民权为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推进民政工作体系建设,推进民政工作的务实、开放、透明和社会化,着力打造强势民政,推动全县民政事业稳步、协调和全面发展。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到2017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不低于21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不低于90元/月,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
2、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到2017年,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
3、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镇
1、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县、镇、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2017年,使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80%,使社区服务走上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社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服务特长的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使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群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建设和谐XX打下良好基层和谐基础。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县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70%,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50%。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稳步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全县各级各界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完善优抚对象社会救助体系。未来五年,县保持达到省级双拥模范县标准,力争得到国家命名。优抚对象的生活达到城乡中等以上生活水平,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全面解决。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进一步完善以自谋职业为主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建设,加大安置经费投入,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每年都按照一定比例,将自谋职业补助经费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建成复员退伍士兵管理服务中心,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四)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进一步建立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2013年,兴建一所120张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未来五年,力争兴办5所10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福利机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设置达到每千名老人14张以上的要求,基本形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
加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力度,加快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到2017年,新建、改建、扩建敬老院10所,每所设置床位均达到100张以上,五保集中供养率不低于70%。五保供养标准从2010年的集中供养2300元/年、分散供养2000元/年,分别提高到不低于4000元/年和3000元/年。
2、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在城市依托社区,不断加强尊老、敬老、助老宣传,强化居家养老意识和责任,大力兴办居家养老院,妥善解决空巢老人难以自理等难题,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在强化家庭养老责任的基础上加大以敬老院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寄养社会老人业务,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做好散居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的供养服务。到2017年,各乡镇全部建成“星光老年之家”;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三无”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全额救助;农村特困老年人救助标准达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逐步实施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
3、积极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力度。进一步理顺彩票发行体制,不断加强发行网点建设和队伍建设,拓展发行空间,积极探索新的发行方式,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电脑彩票销售增长幅度每年不低于20%。
(五)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1、加快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农村,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效益好、作用发挥突出、对当地经济有影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城市,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促进民间组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建立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打击非法、违法民间组织的综合治理机制,城市民间组织数量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诚信自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新途径,大力推进农村村委会合并和村居整合等工作。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和地名管理工作,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做好地名命名、更名和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维护,全面推进地名标准化进程。
3、推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改革,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婚姻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婚姻登记率达到90%以上,婚登合格率达到100%。大力推进殡葬改革,遗体火化率保持100%。建设占地面积10-20亩左右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区30座,骨灰入墓率达到80%。加强收养登记工作,建立国家供养、个人收养、家庭寄养等多样化机制,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新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民政局 工作总结 安排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