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中国三大利器专克“宙斯盾”

| 浏览次数:

有媒体评论,日美海军大量部署的“宙斯盾”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海上安全乃至核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成为日美防御中方反舰弹道导弹的主要手段。外媒指出,中国与日美海上博弈的背后是大军队防御实力的博弈,也是美国“宙斯盾”系统与中国“反宙斯盾”系统的较量。

三大导弹为美日“量身定制” 面对美国筑起的“宙斯盾围墙”,中国有何反制之法?俄罗斯媒体曾揣测称,中国的“撒手锏”可能是新型反辐射导弹。反辐射导弹是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并摧毁目标的一种导弹,也称反雷达导弹。

在外媒看来,“鹰击-91”被视为专为宙斯盾系统 “量身定制”的克星。该导弹分为反辐射和反舰两个型号,战斗部重90公斤,最大射程50公里。可以肯定的是,“鹰击-91”反辐射导弹在飞行速度和杀伤力方面优于美国现役的“百舌鸟”、“哈姆”等高速反辐射导弹,能有效地攻击诸如美国“提康德罗加”级、“阿利伯克”级大型水面舰艇使用的“宙斯盾”相控阵制导雷达。

外媒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发展出系统的“反辐射导弹”家族,其中,“霹雳”(PL)系列引人瞩目。此前,美国中情局消息人士透漏,中国已研制出最新的PL-16型高速反辐射导弹,性能超过美国的AGM-88反辐射导弹。PL-16是一种新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发射重量仅360公斤,射程约80公里,最大射速2280公里/小时,主要用于攻击地面和舰载防空雷达,可搭载于歼-10、歼-8、歼-7等多种战机上。

此外,俄国《独立军事评论》揣测,新型LD-10反辐射导弹将是“能刺穿美国宙斯盾”的利器。该型导弹的探测覆盖了现役“宙斯盾”系统的所有频段。只要收集并分析现役宙斯盾舰的实际信号特征,就可完善其攻击系统。即使导弹在距敌舰50米处爆炸,也可摧毁60%的敌舰载电子系统。

国产无人机与美舰同归于尽 自杀无人机是近年来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通过远程遥控无人机飞行撞向目标,即采用“自杀式”攻击方式。近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秘密发展多种特种用途“自杀”无人机关注有加。其中,“哈比”自杀无人机是中国2000年向以色列购买的一种反辐射作战无人机。据外国媒体称,中国在购买了100架“哈比”无人机之后,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自行仿制生产并改进了该型无人机。

据悉,“哈比”无人机从卡车上发射,沿设计好的轨道飞向目标所在地区,在空中盘旋,可以自主攻击目标或返回基地。如测出陌生的雷达,将载着32公斤高爆炸药撞向目标,同归于尽。

与“以色列”原装货相比,中国的山寨“哈比”每辆发射车只装6个发射装置,发射箱按照二层三排布置。据悉,由于“哈比”自杀无人机体积小,雷达难以侦测,解放军仿制的“哈比”自杀无人机也可用于在海上对“宙斯盾”相控阵制导雷达实施突然袭击。

地地导弹堪称“穷人的核武器”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次展出了B611MR反辐射地地导弹武器系统。B611MR导弹不但继承了以往型号战斗部品种丰富、可有效打击不同性质目标的特点,还首次采用惯性/卫星定位+宽带被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而宽带被动雷达的应用,则使B611这种地地导弹首次获得了打击电磁类目标的能力(如“宙斯盾”系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款地对地反辐射导弹。B611MR导弹全程都在大气层内沿高弹道、高速、机动飞行,在弹道末段会俯冲打击敌方雷达阵地。

首先,B611MR全程大部分在大气层内飞行,压缩了敌方雷达的发现时间。其次,由于B611采用了全动尾翼控制导弹飞行轨迹,这也是出于导弹全程机动飞行的考虑,因为燃气舵在火箭发动机关机后就无法使用了。最后,该型导弹在控制率方面充分利用了防空导弹的成熟技术,采取可变弹道设计,突防能力强,在陆地上反击“宙斯盾”系统,也能让敌舰猝不及防。摘自《知识博览报》

外媒详解中国三种“撒手锏”武器

综合美国《武装力量》杂志、俄罗斯《军事平等》杂志等媒体报道,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如果某种武器能起到“一击制敌”的作用,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撒手锏”。美国诺·格公司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伊舍伍德揣测,中国军队在突出“体系化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发具有“撒手锏”效用的武器,可打击“第一岛链”附近的美军基地和海空力量。

解放军青睐的“撒手锏”包括反卫星武器、信息战武器和反舰弹道导弹等。

反卫星武器 经过多次反卫星及高空中段反导试验,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已趋向成熟,具备摧毁近地轨道卫星的能力,这让美国感觉受到“威胁”。未来中国可能威胁美军的部分低轨道卫星,令美国不敢轻易发动不利于中国的军事行动。此外,美国大力构建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感器(30颗红外预警卫星中的24颗低轨运行卫星)与拦截武器(太空激光武器)未来也可能成为中国反卫星导弹攻击的目标。一旦这些卫星被摧毁,NMD拦截来袭导弹的能力将大幅削弱,美国耗费巨资兴建的反导网络将失效。

不过,目前中国反卫星拦截导弹的研发仍处于“可行性验证”阶段,还需研制组成作战系统的配套装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服役。此外,传闻中的中国“寄生杀手卫星”等武器仍在“可行性验证”阶段。

信息战武器 信息战武器是中国积极研发的第二类“撒手锏”。解放军深知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 (C41SR)的重要性,并认为现代战争空间已由传统的海陆空“三维空间”,进化到海陆空天电磁“五维”空间。中国战略专家认为,未来战争的胜负首先取决于“制天权”,其次取决于“制电磁权”,因此展开信息战武器开发尤为重要。

C41SR系统包含“通信”与“电脑”两大子系统,而瞄准它们的信息战武器也分为两类,一类为破坏通信能量的电磁脉冲“硬杀伤”武器,另一类为与电脑相关的病毒等“软杀伤”武器。目前美军最关注解放军在病毒攻击武器方面的发展。据称中国拥有多种电脑病毒,如开机型病毒、档案型病毒、综合型病毒、聚集型病毒等。通过各种渠道将其散布到敌方的电脑系统中,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有两种:一种是对硬件及操作系统造成破坏,需送回原厂维修:另一是借病毒程式的执行,在系统中安装远端控制程序,继而达到远端控制及窃取资料的目的。“中国曾多次模拟实施电脑病毒侵入对方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电脑中枢的演习”。

反舰弹道导弹 中国拥有多种导弹,其中反航母弹道导弹(ASBM)堪称“撒手锏”。

以弹道导弹攻击航母具有独特的优点:首先是射程远,可在美国航母打击群远离中国海岸时进行攻击;其次是中国已具备门类齐全的弹道导弹,加以改进就可用来攻击航母;第三是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航母打击群的防护体系难以防范“自上而下”的高速弹道导弹,比起各种常规反舰导弹,更容易达到瘫痪航母的目的;最后,中国以弹道导弹攻击航母,兵力集结不易被侦察、攻击,准备工作与发射操作快捷。

美国国防情报局特聘专家伍德罗夫揣测,中国海军的反航母战略已基本成型,其研制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具有“革命性”,可弥补“鹰击”系列反舰导弹攻击力的不足。中国通过多年研发,东风-21D可能已突破技术瓶颈,假以时日,能达成在距离“第一岛链”甚远的水域拦截乃至重创美国航母的目标,从而中止美军的干预行动。如果中国 ASBM系列武器进一步升级,甚至不必实施发射,就能威慑美国中止其军事行动。(邱如兰)

军用机器人拉开“无人化”战争序幕

谈到机器人在军事上的运用,很多人会想到电影《变形金刚》《机械公敌》里的擎天柱、NS-5型超能机器人等战争“终结者”。现实中,军用机器人虽然还没有这些“终结者”的通天本领,但正逐步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

2040年半数美军不是“人” 1966年,美军一架装有氢弹的战略轰炸机在地中海失事,机器人“科沃”临危受命,潜入海底750米深处,成功将氢弹打捞上岸,展示了机器人在军事运用上的价值。继“科沃”之后,美军相继推出“军用航天机器人”“危险环境工作机器人”等,并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又研发了夜视站岗机器人、布雷与扫雷机器人等。欧洲各国采取联合研发战略,其中的典型作品便是由法国领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等合作研发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俄罗斯也不甘示弱。2014年,俄罗斯国防部制定并通过了研发机器人系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规划,提出2017年-2018年开始大量列装机器人。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军用机器人,种类超过150种。分析认为,预计到2025年,军用机器人在俄军装备总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30%。而到2040年,美军预计有一半以上的成员是机器人。

作战方式将会根本性改变 目前,美军军用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据统计,截至2007年,美军至少将10款智能战争机器人投入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从2003年起,美军开始研究将原来用于执行侦察和排弹任务的“魔爪”机器人改造成战斗型机器人。改造后的“魔爪”可携带一挺M240型或M249型机枪。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派出了主要用于城市战争的“剑”式新型作战机器人。此外,美军还开发了一款名为“派克波特”的小型便携式机器人,具备在山洞、建筑物内部或下水道进行搜查作战的能力。

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军用机器人在远距离突袭、城市巷战、精确打击等方面将拥有比普通士兵更强大的作战能力。美国发表的《21世纪战略技术》一文甚至断言:“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很可能是军用机器人。”摘自《南方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 利器 中国 宙斯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