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陵县经济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必须向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市场化、工业化、农产品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发展方向,即陵县经济必须走科技支撑的路子。
关键词:陵县经济发展科技支撑
陵县经济在走过了靠牺牲大量资源、人力、环境的低级阶段和工业强县的发展阶段之后,必须进入以科技支撑的阶段,即陵县经济必须向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市场化、工业化、农产品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发展方向。因此,陵县要把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把科技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科技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陵县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的状况
1.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陵县的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陵县大力实施“科技强县”战略, 积极引进科技项目,对陵县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形成了黎明集团、晨光纺织、德棉纺织、盛泽特色纺织、金贵制衣等 10多家大规模纺织企业群体,延伸了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等产业链条;形成了绿源集团、信达集团、宏坤医药中间体等 10多家化工企业群体,绿源集团的复合肥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三甲,信达集团的产品 60% 出口国外,成为陵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山东豆工坊、乐悟集团、山东谷神高科技生物园、永顺制粉、致康食品等近 40 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拥有全省乃至全国大豆、玉米精深加工的领军企业,谷神、乐悟为省级著名商标;形成了德力塑胶有限公司、山东宏祥集团等省市级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企业 20多家,年产值达 20 亿元;近两年,又形成了德州普利森集团、卓尔铸造、亚星机械、中南控股集团、中昊民防设备等一批知名机械制造业,目前总数近20家,科技含量较高。在农业方面,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优良品种、配法施肥、秸秆青贮、秸秆还田等农业科学技术,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科技对陵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率仍然很低
到目前为止,陵县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资源、人力来支撑,科技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率仍然很低,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2.1高新技术产业少,高科技产品产值低
全县大型现代化省级经济园区已形成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机械制造五大主导产业集群,资产过亿元的企业达 30 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3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 家,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但在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开发能力还非常欠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多,高新技术产业只占工业企业的5%,离山东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2010年要达到30%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不平衡,绝大多数集中在县开发区,于集、梅镇、陵城镇等还有一些科技基础,有很多乡镇和村庄在科技开发运用上几乎是空白;四是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不全,在农业及农副产品的加工中,科技含量偏低,达不到高新技术的水准。
2.2先进管理技术少,管理水平档次低
全县15000多家工商业户很多仍处于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小打小闹,零星分散,产品质量不过关,价格优势难以显现。管理意识先天不足,缺乏系统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建立OA办公系统、ERP系统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企业为数不多。
2.3农产品精深加工少,多次增值难以实现
农产品加工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小规模加工企业比重大,技术水平低,规模效益较低。农产品加工率是40~50%,其中二次深加工仅占20%。由于精深加工能力差,造成了农产品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导致部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农产品转化率不高。例如木片加工在全县已形成特色和规模,但415家木片加工企业中,只有9家具有一定的加工技术和规模,其余406家都是家庭木片加工作坊,进行的是剥树皮、粉沫、据木片等简单加工,而加工后的产品90%以上通过中间商运往外地进行深加工,大大降低了林木加工在本县的附加值。果菜加工档次低,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蔬菜20多万吨,最具特色的“玫芗”牌葡萄,有5千亩种植规模,总产量达到20万斤,但在全县63家果菜加工企业中,没有一家有一定规模和技术的果菜加工企业。
3.科技对陵县经济支撑率低的原因分析
3.1工业科技基础薄弱
陵县是农业大县,县域工业技术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的整体研发水平低,工业科技基础薄弱。一是全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创新的专利更少。二是全县尚无科研实力较雄厚的科研机构。近些年来,虽与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江南大学、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联合,但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不大,层次不高。三是制造业信息化起步晚,规模不大。例如陵县是种粮大县,已实现了吨粮田,但在全县的220家小麦加工企业中,只有东奥集团、利津制粉可以加工高档面粉和有机食品,但还不能生产面包粉、饼干粉等专用粉,其余218家企业只能生产普通粉,食品加工企业少,难以实现小麦的多次增值。
3.2科技管理人才总量少
陵县人才总量不足且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与科技强县的要求极不适应,企业科技人才更为匮乏,尤其是企业缺乏生产技术高级人才和创业人才。在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中,从事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分别占83.8%和77.7%,从事企业的只占16.2%和22.3%。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奇缺,每万个农民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4.7人,乡、村实用人才大面积缺乏。
3.3科技投入不足
陵县县财政每年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仅是县财政支出的1%以上,科技三项费用均未能达到标准要求。政府在抓项目引进时更多的是注重土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对发展高新技术和鼓励技术创新的扶持则考虑较少。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低,7家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也只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
3.4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
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县级科技信息网络,提供科技信息、项目、咨询、查询等公共平台服务,但全县民办的科技中介机构几乎空白,尚无具有资质的专利代理、技术交易机构,专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投融资体系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均尚未设立。
二、陵县经济发展以科技支撑的建议
实践证明,发展陵县经济,必须走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必须走以科技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的路子
陵县以实施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为主要方式,曾经走过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代价很大,教训也非常深刻。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这也就是说,陵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科技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的道路。
根据陵县情况,开展高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把建设东方(陵县)科技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节能环保项目、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着力科技人才创新、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四大基地建设。入园项目必须符合高科技、低污染、高节能的标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吸引大中城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前来研发高新技术项目。同时着力巩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龍头。
2.必须走以高端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子
陵县的农业必须以“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为必由之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围绕优质粮油、棉花、生猪、肉鸭、肉蛋鸡、黄牛奶牛、水产养殖、果菜、林木、菌类、特色种养殖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创新,以农业生态安全、农村信息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
一是通过产、学、研协作攻关,在优势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
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
三是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下大力气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加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加大农业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新品种配套耕作、栽培、土肥、植保等技术研究。
四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及相关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五是加强农村生态高效农业模式建设。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降低环境污染;推广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为主要原料的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培育农村生物质产业。
3.必须走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
一是因地制宜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
二是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以新上的高科技项目的建设、投产、销售带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传统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三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的结构配比、制作工艺,使之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三、陵县提高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率的几点对策
1.保护人才,鼓励创新,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坚持引人、用人、留人、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利用高校和人才培训中心的师资设备,办好各种培训班;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引进和激励人才,建立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按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同时,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并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另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比武活动,激发工人群众创造发明的热情。
二是积极培养农村专用人才。采取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乡镇片区农技站、畜牧站及其他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三是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助力度,鼓励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谷神集团通过“课题引进”,引进了20名博士、60名高级科研人员。县财政支持谷神集团投资4600万元建起2200平方米的科研楼,建成了一个省级技术中心和一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几年来,这些高级人才为谷神集团解决了工艺与设备存在的问题近200项,研发新产品30多个,其中有两项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去年,谷神集团高新技术产品收入14.62亿元,占总收入的83.76%。
四是加大专利保护奖励力度。利用法律保护自主专利成果,依法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实行专利技术奖励,对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的,实施专利产品生产,并对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给予一定奖励。
2.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实施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入战略。一是政府要逐渐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好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支持。县科技部门要协助企业做好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争取省、市科技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展技术研发;三是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为主体投入机制。四是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投入;五是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業进行技术创新。继续拓宽农村科技融资渠道,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3.完善园区,构筑平台,大力发展高新企业
首先是营造一个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环境,制订高新技术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做好宣传推动工作。
二是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东方(陵县)科技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拓宽招商渠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拉动作用的项目落户陵县科技城。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专业乡镇建设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打造品牌、壮大规模”的方针,从总体上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水平和规模。根据各乡镇的种养基础和条件,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突出发展小麦、玉米、水产、水果、畜牧和蔬菜等主导产业,同时抓好特色种养殖。把陵县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成农业品牌,大力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型企业,延长农产品上市期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相关热词搜索: 陵县 促进经济发展 支撑 思考 科技上一篇:对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