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88; 2.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中越北部湾划界以及广东省渔业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广东省自2003年启动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渔民转产转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渔民转产转业的任务依然繁重,尤其是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快渔民转产转业,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渔民技能培训和充分发挥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海捕渔民;转产转业;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1-0097-03]]
[作者简介]居占杰(1962-),男,河南息县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学;郑方兵(1985-),男,安徽肥西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
On the Fishermen"s Transfer to Civilian Jobs in Guangdong Province
Ju Zhanjie 1, 2, Zheng Fangbing 2
(1. Marin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Due to the impact from decline of offshore fishery resources, Beibu Gulf delimitation with Vietnam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 Guangdong fishery, fishermen"s transfer to civilian job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Since 2003, Guangdong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of fishermen"s transfer to civilian jobs, with uemitting effort, this project has achieved stage result. However, in general, the tasks are still heavy, especially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needed to be tackled in the process. We have to promote further supportive policies, afford job opportunities on a more extensive scale, strengthen the contribution to fishermen"s skill and give full play to fisher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Key words: fishermen; fishermen"s transfer to civilian job; train of thought and strategy
广东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的海洋与渔业大省。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6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130亿元,渔业经济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的近海捕捞、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中越北部湾划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广东省部分渔民收入锐减、生活水平下降,面临着转产转业。
一、渔民转产转业的必然性
1.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是可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然而,在传统资源价值观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近海渔业资源密度只相当20世纪80年代初的1/8;多种鱼汛、虾汛不复存在。最近几年,广东省海洋捕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194.5157万吨下降到了2005年的172.0459万吨;海洋捕捞每千瓦的产量从1999年的0.8680吨降到了2005年的0.7588吨。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渔船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部分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
2.北部湾划界的影响。2004年6月30日,中越两国政府《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生效后,广东省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的高产优质渔场,近6600艘常年在北部湾中心线以西作业的渔船被迫退出传统作业海域,每年减少渔业产量32万吨,渔业经济损失17亿元。近6万海捕劳动力和2.5万直接后勤人员面临失业的威胁,66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
3.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近年来,近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1996年起,广东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达37亿吨,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废水排入大海,造成近海水质恶化。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资料,广东省近岸污染海域面积在2008年达到1.0620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1310平方公里;仅赤潮在当年就发生了10余次,严重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渔民不得不退出海洋捕捞产业而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
4.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广东省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思想,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层次, 提升产业效益。同样,渔业经济也面临着结构升级的问题,2005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为1018.3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540.89亿元,渔业工业与建筑业173.02亿元,渔业流通与服务业304.36亿元。渔业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产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渔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导致部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二、目前渔民转产转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3年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扶持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的议案》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渔区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下,议案实施第一阶段(2004—2008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渔业经济稳步发展,渔民就业空间扩大,渔区社会稳定,有效降低了北部湾划界渔场缩小和渔业资源衰竭对广东省渔业生产的影响;通过补助减船降低捕捞强度,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实施渔业产业发展项目,为渔民提供了就业空间;通过培训,提高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能力;通过帮助“连家船”和特困户渔民安居等,解决了渔民生计问题。但是也应看到,从总体上看,渔民转产转业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尤其是第一阶段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对第二阶段(2009—2013年)的渔民转产转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1.渔民文化技术素质低。世代生活在海岛和大海上的渔民,已经习惯了“靠海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熟练掌握的是海上捕捞的生存、生活的本领,大多只有海洋捕捞这一技能,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又少又低,渔民文化普遍低。据调查,海捕渔民受教育程度不但低于全省水平,甚至低于全省农村教育水平,全省近90%的渔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罗国武,2004),上岸就业的竞争力较弱,给渔民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增加了难度。此外,渔民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也严重制约了渔民转产转业的进度。据调查报告,广东全省捕捞渔民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70%(麦贤杰等,2006)。渔民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趋势,给渔民转产转业,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增加了困难。
2.报废渔船补助偏低,渔船债务重。农业部对报废渔船的补助标准偏低且到位不及时。如,广东省第一阶段报废渔船补助为每千瓦约500元,加上农业部补助部分每千瓦不足1500元。由于国家报废渔船补助只限于10千瓦以上的渔船,10千瓦以下的小功率渔船无法享受到减船补助(李萍等,2009)。近几年报废的捕捞渔船绝大多数为木质的机动渔船,但随着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深入,一批钢制捕捞渔船逐渐列入报废拆解范围。报废渔船补助标准的偏低,严重影响了渔民报废渔船的积极性和报废渔船的工作进度。另据调查,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有60%的渔船亏本,30%的渔船保本,只有10%的渔船微利,同时,有60%的渔船负债经营。渔民一旦失去生产工具,退出捕捞行业,债主就失去了追债讨债的载体,所以大批渔民仍在负债经营。
3.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且缺乏连续性。2003年9月18日,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规定对退出海洋捕捞的渔船,对吸纳和促进转产渔民再就业、带动渔区经济发展、改善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实行专项资金扶持。但是,从2005年起,国家转产转业政策有所调整:一是补助规模缩小,二是政策不稳定,是否延续每年补助政策要视每年的情况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对渔民转产再就业培训费用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难以保证转产渔民获得必要的技能,实现再就业。
4.渔民退出捕捞行业沉淀成本高。各行业都具有各自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特性。海洋作业同样也有其独特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特性。从人力资本来看,海洋捕捞技术和作业技能的专用性很强,一旦渔民退出海洋捕捞行业,其捕捞技术和劳动技能将无法再发挥作用。从物质资本来看,从事海洋捕捞的渔船、网具、机械、仪器、通信设备,只能用于海洋,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沉淀成本构成了渔业生产中固定成本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由于这种资产专业性而引起的“存量刚性”,大大缩小了“存量调整”的空间,致使海洋捕捞业即便在一定亏损情况下仍然继续生产,这也是广大渔民不愿转产转业的重要原因(韩立民等,2007)。
5.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渔民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如,渔业保险的品种单一,商业类渔业已经基本退出渔业保险,政策性渔业保险至今尚未启动等。一旦渔民退出赖以生存的大海,如果没有医疗、住房、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一部分转产渔民和退休渔民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国家渔民转产政策将有很大困难。
三、加快渔民转产转业的对策与建议
沿海渔民的转产转业是渔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促进渔区经济发展、提高渔民生活水平、维护渔区社会和谐、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的必然要求。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为渔民转产转业和再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1.加大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对渔民双转的资金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中央、省市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渔民的双转投入,要把资金安排纳入本地的财政年度预算。对渔民转产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品流通等行业提供贷款贴息扶持;在渔民自愿拆解、自愿提前报废渔船、渔民转产再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和地方对渔民双转补助资金要重点支持渔民培训和渔民就业容量大的建设项目,逐步提高对渔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王剑等,2007)。清理取缔违规涉渔收费,从低收取或减免渔民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渔港费、渔船和船用产品检验费等涉渔收费,各类渔业证书换发、补发只收工本费。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远洋渔业、参与渔区建设和渔港码头及后勤配套设施建设。
2.拓宽渔民转产再就业渠道。(1)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是种养业中效益较高的产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既是广东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吸纳渔民转产转业实现再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广东省大陆海岸线长约3368.1公里,海域辽阔,水产养殖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把渔民转产转业的重点放在海水养殖上。引导渔民从事浅海大水体风浪网箱养殖和贝藻类养殖,通过提升水产养殖生产质量,向外拓宽养殖生产区域,以吸纳部分渔船转入养殖业(李志国等,2008)。(2)拓展远洋渔业。远洋渔业是朝阳产业。积极稳妥地拓展远洋渔业是减轻近海捕捞压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渔民大多与大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充分发挥渔民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拓展远洋渔业。(3)发展水产品流通和加工业。 引导部分捕捞渔船从事水产品进出口运输,既可以减轻捕捞强度,又可促进水产品流通。同时,大力扶持水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水产品加工率、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推动全省水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一环,它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4)拓展休闲渔业,拓宽渔民就业空间。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娱乐、观赏、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既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生产、生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海事局已于2003年联合下发了《广东省休闲渔业试点暂行办法》,并于2003—2004年在广州、中山、珠海、惠州等地先后开展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深受渔民欢迎。
3.提高认识,加强培训,提升渔民素质。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各级政府要坚定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领导,协调处理渔民转产转业有关问题,扎实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要认识到渔民普遍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是实现渔民转产再就业的一大瓶颈,把对渔民的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制定培训的制度和实施方案,一方面,培训不仅要针对转产转业的渔民,还要将渔民的家属及子女纳入培训对象;另一方面,扩大培训的视野,不局限渔业产业,培训内容可涉及流通、加工、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渔民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了,才能真正将他们从捕捞行业中转移出来
4.积极探索渔区社保制度建设。渔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无土地依靠,也无稳定的海洋资源为依托,因此,加快渔区的社保制度建设,已成为广大渔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建议各级政府从财政预算资金中预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失地”转产转业渔民的补偿机制;其次,着力推进捕捞渔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待条件成熟时,应积极开发能够满足渔民需要的新险种。
5.充分发挥渔村集体或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个人所有生产经营制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渔村集体的管理作用,然而面对现在需要大量安置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应该多发挥渔村集体和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渔区建立渔民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有计划的开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及一些个体渔民暂时没有能力开展的项目,这样能够稳定大部分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也有利于推进转产转业工作(韩兴勇,2006)。
[参考文献]
[1]韩立民等.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40.
[2]韩兴勇.渔民就地转产转业问题与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6,(5):71-74.
[3]罗国武.广东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难度分析及对策[J].水产科技,2004,(2):34.
[4]李萍,梁宁,原峰,刘强.广东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实施效果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1): 79-83.
[5]李志国,张彩芬,吴昌文.浅谈象山县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6):18-20.
[6]麦贤杰,乔俊果.我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4): 8-10.
[7]王剑,韩兴勇.渔业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舟山渔民转产转业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07,(3): 16-18.
[责任编辑:汤伟山]
相关热词搜索: 转产 广东省 转业 渔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