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泥鳅人工催产、自然受精的繁殖方法

| 浏览次数:

材料

试验泥鳅亲鱼来源天津宁河大北镇,天津鑫三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3龄本地泥鳅。

2.试验方法

2.1亲鱼挑选

产孵前1个月,挑选3龄亲鱼,将亲鱼强化培育,饲料为天津天世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泥鳅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3-5%。选择性成熟好、健康雌鱼100尾,腹部饱满、柔软,生殖孔乳突出,全长14.5—23.55cm,体质重20.25—62.80g;选择雄鱼130尾,体色鲜艳,皮肤完整,全长15.12-19.13 cm,体质重17.42—33.47g。

2.2人工催产

在水温24℃-26℃时 ,从暂养池中挑选亲鱼(雌雄比例为1:1.3)进行催产。注射药物及剂量: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4µg/kg、马来酸地欧酮(DOM)2mg/k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400IU/kg,三者混合注射。注射方法:采用一次性背部肌肉注射,雄鱼剂量减半。

2.3自然受精和孵化过程

将打针后的亲鱼放入产卵网箱,自然产卵。产卵箱使用100目筛绢布缝制而成,规格为长2.5 mx宽1.0mx 高1.0m。产卵箱放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水体为长5mx 宽8mx深 1.3 m。每网箱投放100组鱼,以水泵循环流水刺激亲鱼产卵和增氧。利用暖气循环水调试水温为24℃-26℃。药物效应时间为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移出,收集受精卵。

受精卵经清水冲洗后,放入孵化桶。每桶放4.0万-5.0万卵。孵化桶直径15cm,高40 cm,孵化桶置于装满清水的孵化槽中,孵化槽为长方体状,长2.5m×宽0.45 m ×高0.3 m,使用孵化桶微流水孵化。孵化槽每天换水2-3次。预先备好一个平面槽,槽内悬吊和平放60目网片。当孵化桶10 % 鱼胚出膜时,将鱼胚倒在平面槽的网片上继续孵化。

2.4亲鱼性腺发育、怀卵量及生长指标的测定

泥鳅亲鱼取自24月龄5尾,测定全长和体质量。对测定鱼体进行解剖,称量性腺质重,取性腺中段1 g,放在培养皿内计数,计算总怀卵量。

2.5催产鱼存活率、受精率、孵化率统计方法

催产24 h将亲鱼移出产卵箱后,检查、记录产卵雌鱼尾数,计算催产率;在鱼胚发育至原肠期之前,大约孵化时间8 h, 从孵化桶中选3个点抽样300粒鱼卵,检查鱼卵受精率;在鱼胚发育 28h(出膜前2h)、30h (10% 鱼胚出膜)、35h( 50%鱼胚出膜),抽样检查300粒鱼胚,记录死亡鱼胚数;亲鱼产卵后移至暂养池,记录7d内存活数,统计催产亲鱼存活率。

催产率( %)=产卵鱼数/催产鱼数X100

受精率( %) =受精卵数/样本卵数× 100

孵化率( %) =出苗数/样本受精卵数× 100

3. 结果

3.1 泥鳅生长及性腺发育

见表1,6月龄泥鳅性腺已出现分化,雌鳅性腺重1g左右。11月龄雌鳅体质重 13.20±1.79 g, 性腺重1.13±0.78 g。 24月龄性成熟雌鳅,体质重43.10±13.1 g, 性腺重6.06±3.45 g, 成熟系数 0.02 ,怀卵量大约2.0-3.0 万粒;雄鳅体质重26.90±5.10 g,性腺重0.08±0.03 g, 成熟系数 0.003。

3.2 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及鱼苗孵化情况

表2显示,在平均水温 24-26 ℃ ,雌雄鱼比例1:1.3,催产药物效应时间为10-14 h ,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91%、 95.3%、89.9%。

此外,受精24 h后,将产后亲鱼移入暂养池,每天两次用高锰酸钾1ppm浓度消毒30分钟,连续消毒3d , 1周后检查亲鱼存活率为 90 % ,而以往实验证明,人工授精亲鱼存活率不到50 %。由此可见,采用自然受精的方法, 大大降低了产后亲鱼的死亡率。

4.小结与讨论

4.1药物配方与同类研究技术比较

以往泥鳅催产药物的文献,很少采用三种药物同时使用,剂量与本方法也不同。多数仅用HCG和DOM,而且HCG的药量是本方法的几倍以上。例如路志鸣, 李孝珠催产药物的最佳配比组:使用2.5ugLRH-A2/尾 和0.5mgDOM/尾 ,5IUHCG 和0.5mgDOM/尾;田功太等采用 1µgLRH-LA2/尾+400 IU HCG/尾。上述方法催产,亲鱼产卵后死亡率很高,其原因可能是药物过高,对亲鱼的性腺强烈刺激,使鱼体受到严重损伤。此外,泥鳅体表无鳞,人工受精时,体表受伤,产后皮肤感染致死。反之,本试验剂量为4µgLRH-LA2/Kg+400 IU HCG/Kg+2.5mgDOM/Kg,催产率为91%以上,产后亲鱼成活率90%。研究表明,泥鳅的人工繁殖中,采用3种催产药物,低剂量注射,是保护亲鱼和获得高催产率的较好方法。

4.2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方式,提高鱼苗孵化率的生产意义

本试验利用反冲式孵化桶孵化泥鳅,可人为控制水流速,操作方便;在孵化过程中,根据鱼胚(比重大)和杂物碎片、卵皮(比重轻)比重不同,死卵等异物及时流出孵化桶,保持桶内的活卵不被水霉菌等感染,从而大大提高了鱼卵的孵化率。此种孵化方式在生产中应用,完善了人工繁殖技术 ,必将促进泥鳅苗种的规模化扩繁。

4.3雌雄鱼数量的性比适宜,对自然产卵、受精率的影响

小型鱼类不易进行人工授精,尤其是泥鳅,体表无鳞,人工授精后,产后亲鱼大部分死亡。有关泥鳅人工授精的亲鱼死亡率情况未见报道。作者以往人工授精试验表明,亲鱼存活率不到50%,与本文泥鳅自然授精亲鱼存活率达91%相比,说明泥鳅自然产卵受精好于人工授精。此外,泥鳅雄性个体小,雌雄配组比例按1:1 会降低受精率,根据3年试验结果,本文提出了♀:♂比例为1.1.3最佳配比, 从而保证了小型鱼类产卵、受精率。

参考文献(略)

相关热词搜索: 催产 受精 泥鳅 繁殖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