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浏览次数:

摘 要:分析了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开发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将改变湿地土壤、水质、动植物等生态因子。保安湖湿地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协调发展和承载力控制等原则,实现湖泊湿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安湖;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5.012

Study on Effect of Baoan Lake Wet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n Environment

YIN Fa-neng, LEI Yu-m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Analysis and Reuse Techn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eveloping in the Baoan lake wetland was analyzed, which could impact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wetland soils, water quality, flora and fauna,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wetland must be protected firstly, and principl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apacity controlling must be upheld, when ecological tourism implemented in the Baoan lake wetland.

Key words: Baoan lak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fluence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如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它具有能分解和固定污染物质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多样,已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湿地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旅游者以湿地作为观光、游览的研究对象,是一种观察湿地的景观、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等,并维持湿地自然环境原貌的旅游活动。但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相比其他生态系统更为突出,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开展生态旅游虽能为湿地保护带来经济支持和社会影响,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和生态破坏最小化,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已成为湿地学者关注的关键问题。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保安湖是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个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湖区流域面积 53.88 km2,环湖长度116.12 km,地处大冶市西北部,毗邻鄂州市和武汉市。该湖水位稳定,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为1 385.8 mm。保安湖由大湖、桥墩湖、扁担湖、小泗海、精养鱼池等几部分构成。周边与2镇1场的20多个行政村相邻,沿湖居民十万余人。滨湖四周公路环绕,水产业十分发达。一年约有7个月为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好季节,现已发现的鱼类有60种(14科45属),盛产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鲶鱼、团头鲂、长春鲂、三角鲂、蒙古鳇、翘嘴白、红鳍原白等18种。主要特色水产是鱼、鳖和中华绒鳌蟹。历史上保安湖以生产两种贡鱼而驰名天下,一是团头鲂,又名樊口鳊鱼、武昌鱼。头圆头小,肚大肉肥,以其肋骨刺只有12根而异于别湖之鳊鱼,肉质嫩腻,味道鲜美,现在仍然是重点开发的优质鱼种。二是银鱼,俗名米文鱼,其特点是干货雪白,烧成灰后洁白无瑕。由于保安湖银鱼色泽似银,形似玉簪,肉质鲜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故一直视为珍品,极为名贵。此外,保安湖的绿头野鸭,乌敦子等湖上禽鸟也享誉一方。

保安湖湿地气候适宜,降水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除为沿湖的大冶、鄂州地区提供工农业用水外,保安湖还以其天然饵料丰富,水质光照条件好,成为大冶市主要养鱼基地,成立了保安湖渔业开发区,被中央农业部水产司确定为中国三大淡水鱼高产养殖实验基地之一,是黄石、大冶两市名特优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自1972年开始试行人工投放蟹苗获得成功,现由大冶市保安湖水产开发公司经营,产鲜鱼、螃蟹年逾百万斤。

然而,随着近几年来污染的加剧,保安湖水质及特种水产品面临着严重危机。9年前,保安湖三大进水口除西港受镇区生活污水污染外,其它两港都可汲水饮用。如今,沿线5 km以内多家小造纸厂、小煤矿、小铁矿等“五小企业”的存在,使三大进水口污染殆尽。2006年10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检测显示,保安湖深度由1993年的2.36 m降至1.87 m,透明度由1993年的1.48 m降至0.58 m。2002年前,保安湖东西两港还可行船,如今水道污泥淤积,航行严重受阻。自2002年整治湖水至今,保安湖的污染仍在不断加剧,目前的污染面积逾400 hm2,呈地表水三类水质。

1 保安湖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开发保安湖地区的湿地生态旅游是促进大冶城市转型的一项重点工程,对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中国湿地旅游研究理论不充足和各项体制的不完善, 在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上存在明显不足,国内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国内湿地的退化和水质污染状况十分严重,表现为湿地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湿地面积减少和生境破坏等。在一些重点湿地旅游区,由于不限制客流量等原因,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而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如滇池、洱海、太湖等风景名胜区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已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保安湖湿地的开发问题上,也存在同样问题。

1.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灌溉及废水污染使土地开垦以后, 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发生变化, 有机质逐年减少, 土壤肥力持续下降, 风蚀、风害不断增加。天然植被破坏使砂质土壤裸露, 加之风蚀, 使局部地区出现沙化现象, 导致土壤盐碱化有扩大趋势,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出现各种土地退化问题。

1.1.1 水土流失 指地表由于雨水不能完全就地消纳,造成冲刷土壤,使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土地利用不当、土质松散、地表植被不良或裸露等。保安湖湿地的开发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1.1.2 渍害加剧 主要是由于围湖垦田减少了调蓄容量, 削弱了平原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提高了江河水位,增加了农田排水压力。渍灾的产生是地表的动态、地下水动态、微地貌和垦殖与耕作耦合的结果, 是由于地表长期滞水或地下水位长期偏高, 土壤长时期处于水分过饱和状态而引起土壤中水、热、气及养分失调, 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影响作物生长及作物存活的一种灾害现象, 其中围垦是改变平原湖区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及微地貌的一个主要动因。根据相关资料对江汉平原典型渍害区的研究,在不足110 km2的区域内, 每年由于渍害而引起的水稻减产可达 7 600 t。

随着旅游区的建立,各项基础设施和绿化工作的完成,原地区湖泊面积变化不大,但草地面积会得到增加,建设用地也明显增加,从这方面来看,土地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将得到提高。但旅游区的开发势必导致当地居民的生存方式发生改变,部分农村居民可能会因此从务农转而经营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从而导致农田土地的荒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2 洪涝灾害

湖沼湿地是蓄水防洪作用的天然 “海绵”, 具有调节洪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的能力。因为洪水能被湿地储存于土壤之中(泥炭中有90%的孔隙) , 或以表面水的形式存于湖泊和沼泽中, 这一方面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量; 另一方面, 一部分储存的洪水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地排放出来, 或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蒸发和下渗成为地下水而被排出。同时湿地中生长的植被也减缓了洪水的流速, 因而避免了洪水在同一时间内到达下游。因此, 湿地在蓄水、调解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防止洪水泛滥,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发湖沼湿地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早已被认识到,湿地的开发改变了湖区的水文循环, 导致洪、涝、渍、旱灾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

自然湖沼湿地的功能之一是调节区域性洪水过程, 通过截留暴雨径流, 削弱延缓洪峰流量, 降低峰流产生的洪水破坏, 减小洪灾的危险。围垦缩小了湿地和湖沼面积, 减少了洪道与湖盘的过水断面, 致使平原湖区汛期洪水位不断升高。不仅如此, 围垦还加速了河湖淤积,致使河湖水位不断壅高, 加剧河床和湖底泥沙的淤积, 形成 “地上河” ,“地上湖”。如洪湖周围很大范围的农田低于洪湖枯水期水位高程, 洪涝、渍害的威胁也因此而加重。以江汉平原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 自13 世纪始, 洪灾明显增多, 17 世纪后几乎每3年就有1次洪灾,这与宋元明清近代的垸田围垦和江堤修筑几乎是同步的。由于湖面减小, 蓄水能力减弱, 冬春水源奇缺, 灌溉困难, 平原湖区的旱灾也呈现加剧趋势。

1.3 湿地污染和富营养化

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和条件所限,保安湖周围自然村生活污水一般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溪流、湖区, 周边大量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残余物多随风雨流入水域中, 使得湿地水质日渐恶化(表1)。另外, 随着近年来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水域的自净能力, 造成湿地净化功能衰退或丧失, 有机物过剩加速了保安湖的富营养化进程(局部水域有呈现富营养化现象), 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威胁。开发旅游区后,游客量的加大也难免会导致大量生产生活垃圾的产生,造成部分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随着旅游区的不断开发,政府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规范保安湖的资源保护问题,围湖造田现象将得到有效控制,政府已开始着手准备整治驳岸、恢复湖汊湿地,以及进行水质治理等工程,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保安湖的湿地资源。政府的投资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了当地居民生活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理,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1.4 对动植物的影响

湿地是各种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保安湖地区过去由于扩大耕作面积进行了大量的围垦造田。围湖造田以及湿地的开发, 改变了原来湖沼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使湖区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 组成种类趋于单一, 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力降低, 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围垦之处多为湖州浅滩, 是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富集地带, 也是雁、鸭等候鸟过冬的场所, 随着湖湾草洲的围垦, 使内原性水生生物系统被破坏, 尤以水草资源为甚, 加之陆上流入湖田的营养盐、腐屑受到堤垸的阻截, 湖泊饵料的减少直接影响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

1.4.1 湿地生物数量和种类变化 由于湖泊、滩涂的围垦, 洲滩湿地的干涸, 改变了候鸟的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 使得各类水禽数量因觅食居住地范围缩小, 栖息条件变差而减少, 影响了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而长期的捕捞养殖,使得保安湖湖区内的水生动物日趋单一, 湖中主要鱼类是传统的经济鱼类, 品种单一化、小型化,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平衡。旅游区开发将大大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保安湖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1.4.2 湿地植被的破坏与保护 保安湖地区周边多为农村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湿地植物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草本等多种植被类型,多以山丘、树林、农用耕地等形式存在。旅游区开发后引进的园林绿化种类可使观赏价值高的园林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政府出台政策的规范和管理将会对湿地周边居民不合理的开垦森林植被等行为进行制约,有利于保护湿地的植被资源。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将更加有利于动物栖息和生存。另一方面,旅游区的区域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毁坏部分植被,有可能破坏部分生物种群的生态平衡,造成动植物资源的损失,所以开发区域需要在后期实施人工栽培等方式进行植被修复。

2 保安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约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在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生态旅游渐成潮流和时尚,及各类湿地公园广泛建立的总体背景下,各地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异军突起且如火如荼,使中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广泛开展。 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之际,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开发意识不到位、开发方式不科学及短期利益驱动等原因,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削弱甚至消失、自然景观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在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可能造成的各类生态问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2.1 保护为主

湿地生态旅游是以天然或人工湿地为依托的自然旅游,它强调旅游对象的自然性和原生性,把“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因此,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主,强调保护优先,任何开发行为都是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生态效益,既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心理,又不能破坏自然和资源,因此,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时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遵从保护为主的原则,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2.2 承载力控制

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规律,具体体现在遵循生态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旅游开发和利用有一个承载力范围,超出这一范围,湿地的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应该把旅游活动强度和游客进入数量控制在资源及环境的 “生态承载力” 范围之内。

2.3 协调发展

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作为特殊类型的土壤,它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较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在规划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将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与当地农业发展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走旅游与湿地农业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一方面注意调整当地传统的湿地农业模式,适时退耕还湿和退塘还湿,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另一方面,注意湿地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与所在城镇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注意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整合,注意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结 语

湿地生态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一个低碳、环保的行业,如果科学合理地发展,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造福于民。由于国内湿地生态旅游刚刚兴起,成功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不多,如何协调旅游业发展和湿地的生态保护需要进行充分的实践考察与研究。

保安湖湿地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结合保安湖地区的实际生态系统状况和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环境承载量等相关问题,保护当地的湿地资源,保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旅游业是大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条重点发展路线,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可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大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冶市旅游局.湖北省大冶市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开发及主要节点控制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示[EB/OL].(2009-10-01). http://wenku.baidu.com/view/56df7805cc17552707220825.html.

[2] 郝敬锋,刘红玉,胡俊纳,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湿地水质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125-129.

[3] 余鹏程.湖北湿地的现状及开发保护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177-178.

[4] 王立龙,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 (6):1517-1524.

[5] 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71-279.

[6] 于丹.城市自然湿地旅游区生态性评价和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7] 郑韶毅.旅游业的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7.

[8] 严平川,黄荣华,彭小思,等.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J].中国水利,2004 (3):33-34.

[9] 邹再进.浅议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1):87-88.

[10] 尹发能.崇明生态岛建设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6):78-81.

[11] 魏明芳.天津汉沽滨海湿地现状调查与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5):115-118.

收稿日期:2011-03-14;修订日期:2011-06-0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Q20102507)

作者简介:尹发能(1972-),男,湖北建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湿地生态环境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湿地 生态环境 保安 旅游开发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