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不仅是炎帝故里,而且是周秦王朝的发祥之地,我国历史上几个划时代文化阶段都在这里肇始和龙兴,形成了我国文化艺术历史上一个个高峰。民间艺术是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的凝固和再现,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一个民族只有它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宝鸡民间艺术受姜炎文化,周秦文化影响很深。不仅质朴味淳,气势磅礴,而且承前起后,博大精深,又加上这里地处关中西隅,乡亲始终保持其原貌和本质。并自成体系,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宝鸡民间艺术不仅原汁原味种类繁多,而且更具乡土风俗。处处透出周秦之气。汉唐之风,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我国“民间美术之乡”,而宝鸡的社火马勺脸谱则是工艺美术之乡这张最名片有代表性的品种。
宝鸡社火马勺脸谱脱胎于宝鸡社火,是宝鸡社火的精华和结晶。宝鸡社火源于古老的石器时代,商周时称“傩午。秦汉时称“杂戏”,唐宋时称“射虎”,民清时称“社火”,并延续至今声声不息。据考证宝鸡地区目前探明的史前文化遗址多达700余处,其中老官台文化(距今八千一一六千年)遗址20余处,仰韶文化(距今六千一一四千八百年)遗址500余处,龙山文化(距今四千八百——四千年)遗址200余处。当其他地方还处于混混沌沌的时候,这里已放射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在距今七千年的北首岭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塑人头彩像(见图1),面部外凸内凹,嘴眼有孔,悬鼻突出,俩耳伸张,已具备今天社火马勺脸谱主要特征,在艺术手法上与原来的社火马勺脸谱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应视为宝鸡社火马勺脸谱的源头。在商周时,西周王朝在这里崛起,使这里再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这种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宝鸡歧山京当乡周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壳(见图2),俩目突起,悬鼻鼓腮,透雕獠牙,五官位置与人面相近,其面目凶恶,威风凛凛,在先民的眼里可以“以毒攻毒,驱恶镇邪。“既可以挂在脸上,又可以悬挂在屋内,与今天宝鸡社火马勺脸谱功能已经一致。宝鸡社火马勺脸谱耍比青铜人面壳制作和取材容易的多,在当时早已出现,只不过难抵抗三千年风雨,无法保存至今罢了。到了秦汉时,宝鸡不仅是秦王朝的发祥之地,而且还是汉王朝的神权中心,秦始皇和汉朝十一位皇帝先后二十六次到这里西巡,亲自祭祀麓峙中的白帝,密峙中的青帝,吴阳上峙中的黄帝,吴阳下峙中的炎帝,北峙中的黑帝,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而宝鸡社火及脸谱则是当时举行重大祭祀仪式中最有震撼力的节目。到了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两京失陷,唐朝西迁宝鸡,这里又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在当时唐帝不仅举行祭祀,还是送将士出征平叛仪式上均采用宝鸡社火和脸谱助兴,使宝鸡社火和脸谱不断的在发展……,就这样宝鸡社火及脸谱,在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上繁育成长,沿袭至今。
宝鸡社火马勺脸谱主要画在民间喂马用舀水和装粮的工具……木马之上(又叫水瓢)。古人用之喂马故得其名。马勺其形椭圆,外凸内凹,与人面相似,其不仅容易加工,垂手可得外,而且可长可短,可圆可方,不受真人面型的局限,在其上绘制社火脸谱时可放开手脚,根据艺人想象任意发挥,使其气质更加自由,更加夸张,并且特别质朴,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生活气息,能够表现宝鸡社火脸谱特有的神韵,所以艺术效果最好。因此自古来人们都喜欢把它挂在室内外“驱邪迎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陕西一大民俗。
宝鸡社火马勺脸谱与商周甲骨文表现形式相近,是把所有的内容以土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其多采用夸张的手法,动态的写意和色彩的对比,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其着重于额头,眼睛和嘴部变化,尤其额头上的图案则是脸谱的中心部分,它往往象征着角色的地位,身份和心底。例如雷神额上画“闪电”,风将额上画“大风”,龟将额上画“龟”,蛇将额上画“蛇”,楚霸王额上画其兵器“方天戟”,使人特别是不识字的一看便知角色表现的是睡。内容是什么。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大多不识字,由于宝鸡社火让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很适合广大农民的胃口,又加上自己可以在农闲假日自扮自演,自娱自乐,成为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因此宝鸡社火和马勺脸谱极受普通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真正欢迎,这才是宝鸡社火和马勺脸谱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宝鸡社火马勺脸谱多采用鲜艳的原色,其虽然色彩不多,但马勺脸谱利用图案线条的间隔,穿插,使这些色彩巧妙的组合分布,在单纯之中求变化,在变化之中求统一,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了一幅幅既古朴典雅,又大红大绿,绚丽多彩。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既神秘古怪,又具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精美脸谱图案。极受人们的喜欢和欢迎,不仅在宝鸡。陕西广为流传,而且很快传向全国和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财富。1988年宝鸡社火和马勺脸谱应邀在汉城奥运会上表演和悬挂。1993年应邀早美国洛杉叽的国际民间艺术会上表演和悬挂。1997年应邀在法国巴黎艺术中心表演和悬挂。2001年应邀在德国柏林广场表演和悬挂。2003年应邀在泰国曼谷广场表演和悬挂,一次又一次轰动了世界,不仅世界各大艺术馆争相收藏,而且在民间流传起来。成为居室内外悬挂的艺术精品。
1986年春节,张星第一次看到了热闹非凡的西秦社火。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他看到游演者化妆成各类人物造型及鬼怪神兽扮相,有的骑大马、执兵器,威武英俊;有的跑旱船、扮青衣,轻盈如燕;有的扮丑角、装鬼怪,上窜下跳:既有地方戏曲人物,也有民间鬼怪故事,造型迥异多姿多彩,昼夜游演观者如潮。张星深深地被吸引、被震撼、被折服了。他如醉如痴跟前撵后,神秘诡异的社火脸谱一直在他眼前晃悠,连深夜做梦也尽是社火脸谱。爱好绘画的张星从此迷恋上了社火脸谱研究。
从此,每年正月的社火演出成为张星最高兴的时候,他从乡村跟到城里,再从城里跟到乡村,边看边问边用本子描摹社火脸谱。他不仅过年时间研究社火脸谱,平日里也挤出大量时间走村串户,寻访民间老艺人,搜寻更多的社火脸谱粉本和正确画法,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打听消息很准确,但艺人们很保守,不愿意传与外人。他就反复去做工作,在无路的山里要走几个小时,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泉水,就这样他收集整理了600多社火脸谱的图片,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他结识了工艺大师蒋五宝先生。创业之初面临许多困难,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工艺大师蒋五保先生知道他的处境,感慨道如今的年轻人都耐不住寂寞,不愿学习这些几近失传的老手艺,而张星居然把他作为一项事业去做,决定帮
助他培养民间艺人队伍;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张星高兴的一夜未睡觉。这下他的信心更足了,决心沿着这条路坚定走下去。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不断实践与探索,绘制的社火马勺脸谱品种越来越多。在木桶,木梭子,木盘,木梳,木盾牌,木棒棰,木棺材等民间生活用具上绘制。2003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后,在参考各种脸谱风格的基础上,张星开始了规模生产。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张星首先从原材料入手,别人都是用杂木,张星采用的则是上好的桐木,材质轻易加工。而在颜料的选择上张星也是不惜成本,过去艺人们用的都是酸性土颜料,虽然只要几元钱,但是存在着容易掉色变色的缺点,张星经过反复比较筛选,采用了温莎牛顿广告色,虽然一桶200毫升就要18元,但是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张星还大胆地对原有的工艺进行创新。在张星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质量优异的社火马勺脸谱终于生产出来了。他和手下的艺人们大胆构思,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为了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张星告别妻儿,南下广东,北上北京,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为了避免盲人骑瞎马四处乱闯,张星决定从各大展会入手,只要听到哪里有工艺品展销会、旅游节,他就立刻动身前往,每次参会前,他都会详细分析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琢磨当地人们的喜好,再在此基础上决定以什么类型的产品为主打。去沈阳参展,考虑到当地人粗犷的性格特点,加之当地人喜欢老虎,他就带上各种各样的老虎、音虎、黑虎、白虎、生肖虎挂件、群虎壁挂;到了广东一带,为了迎合当地人求财祈福的心理特点,张星就带上钟馗、关公、众仙求财、十牛送瑞等有好彩头的作品。由于牢牢把握住了人的心理,有的放矢的销售策略非常见效,每个展会都汇聚了各个地方的客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社火马勺脸谱的知名度很快就打开了,张星这边忙着参加展会,家里那边的艺人们则在加班加点生产,社火马勺脸谱在各地的工艺品市场很快占据了一席之地。接下来,张星又瞄准了各大星级宾馆,风景名胜的工艺品摊点,将产品的销路进一步打开来。由于张星的产品民族特色鲜明,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浙江工艺品市场的一位客商,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1200元钱汇过来,订购了四大天王、五路财神、十牛送瑞、十二生肖等社火马勺脸谱各一套,结果没几天就销售一空。这下可把客户乐坏了,他干脆将张星所有的社火马勺脸谱每样都订上一套,摆放在商店中作为样品,然后再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配货,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在他的大力推荐下,张星将社火马勺脸谱移植到棒槌、木盘、风箱等家居用品上,产品销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走出去——因地制宜,看人下菜碟,让张星的产品大卖特卖,可是他并不满足,而是又琢磨起新的营销模式,邀请经销商来厂里实地考察,并且将其它类型的民族工艺品引进代销,从而扩大了销售范围。客户们在张星的产品陈列室逛上一圈,立即会被社火马勺脸谱强烈的民族特色所吸引,有的当即就签订合同,有的甚至立刻将产品买上几件。
2005年8月28日,对宝鸡陈仓区民间艺人张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特殊日子,他设计制作的四路财神社火马勺脸谱被国家邮票局选中,正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是宝鸡民间手工艺,继布艺枕头猪,泥塑马,泥塑羊,又一民间艺术门类登上国家名片。
相关热词搜索: 马勺 民间艺术 脸谱 缔造 产业化上一篇:现代陶瓷装饰与民间艺术
下一篇:民间艺术牵起地球两端的集邮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