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从常德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桃源县,先后在茶庵铺中心小学、松阳坪完小工作,2004年调入了常师附小。从只有几个班的山村完小,到中心小学,再到全市的“明星学校”,我先后担任过图书管理员、计算机机房管理员、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任教过自然(科学)、体育、计算机、数学、语文、音乐、英语等学科。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更让我体会到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对“通才教师”的呼唤。
“通”,是一种需要。
对于大多数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在我曾经工作过的许多乡村学校,音乐、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几乎都没有专业教师,这些课程全部“搭配”给了语文、数学老师。于是乎,在这些方面稍微有点爱好的老师都成为学校的香饽饽:喜欢剪纸的变成了美术老师,会弹风琴的变成了音乐老师,爱打球的变成了体育老师,经常摆弄机器的变成了科学老师……我最多的时候一学期担任了五门课程的教学。我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在广大乡村学校还将持续。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基层学校中专学历的师范生比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受欢迎。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引路人,又有谁会苛求每一个引路人都是专家呢?
新课改更是把“通才教师”这一课题推到了每一个教师面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强调了“综合性”,不仅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通过重新整合,新增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语文、数学等也强化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要驾驭好这些课程无疑地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素养。
“通”,是一种境界。 有人质疑“通才教师”和“教师专业化”是否相悖。我以为,“通才教师”重在“贯通”,而非“精通”。人的精力、能力有限,要求教师样样精通,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种“通”首先应该是专业化成长,然后就是丰厚的人文底蕴。所谓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是指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达到尽可能高的造诣,另一方面是指潜心钻研教学,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而丰厚的人文底蕴,则是指教师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较强的社会敏感性,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老师的激情讲授之中,依然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解释得生动有趣,数学老师讲解数学难题之余,不妨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音乐课上,信手拈来的简笔画,让歌曲中的情景跃然而现……这份洒脱,这份自如,正是源于教师的丰厚底蕴和融会贯通。“通才教师”是一种积累和沉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更高境界。
“通才教师”还应该是教师个性发展的新境界。如何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信其道”?我的做法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善解人意的大哥哥”、“故弄玄虚的出谜人”、“善于倾听的好朋友”、“娱乐活动的主持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不时给他们露上一手:运指如飞的打字、字正腔圆的相声“贯口”、准确无误的历史大事时间表,有时还能附和他们哼唱的最新流行歌曲。这自然让我成为学生注目的“焦点”和“亮点”。比较广博的知识面,是我与孩子们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通”,是一种状态。
做一名“通才教师”,不仅意味着对多种知识和技能的追求,于我而言,这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学习的状态,一种追求的状态。
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角色是学校图书管理员,面对这份完全陌生、毫无准备的工作,我把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作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目标。通过自学《中图法》、《中小学图书室规程》,获得了《图书管理员上岗资格证》,并使学校图书室高质量地通过了全省“普图”验收。虽然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只做了一年,但这股勇气和劲头却伴随我以后去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计算机房的维护、教学工作的管理、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让我得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做“通才教师”,阅读和写作是自然要坚持的。至于读什么,很多专家都有过建议,不过我倒觉得不必拘泥什么,文学的、军事的、历史的、宗教的,通俗的、高雅的,从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大禹书系”。到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从时尚的《深圳青年》,到《环球时报》,我常常是兴之所至,照单全收。对于练笔,这些年写得更多的似乎是那些具有功利性的课题资料、论文报告、教学设计,反而没有了刚参加工作时写随笔、诗歌的惬意了。我想,这些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 是一种 境界下一篇:北京唱响欧洲经典圣歌